▲蛇年春晚節目《秧BOT》表演者及工作人員合影。圖/新華社
在央視蛇年春晚中,機器人秧歌表演成為了亮點。16個人形機器人身著秧歌服、手持紅手帕,與舞蹈演員共同演繹了創意融合舞蹈《秧BOT》。這些機器人不僅動作精準流暢,還與演員配合默契,生動展現了AI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的實力。
但據報道,在表演中,有觀眾注意到個別機器人出現“失誤”,如收手絹時慢了半拍。對此,研發公司回應稱,這些“失誤”其實是故意設計的“小彩蛋”,旨在通過機器人的“怪異”“犯錯”或“故障”為觀眾帶來歡樂。
這一回應有些出乎意料,但更多網友接受了這一解釋,認為“失誤”也是直播演出的一部分。這種把“失誤”作為“彩蛋”的創意與心態,表明如今的觀眾已經變得更包容。這不僅能減輕演出壓力,也給節目創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在接受訪談時,此次春晚總導演于蕾也表示,“很緊張,希望觀眾對我們寬容一點兒,我們真的很努力了,有不到之處請大家海涵,我們力爭能夠越來越好”。
作為掌控全局的總導演,于蕾“交作業”的緊張心情可以理解。但可以放心的是,今天的觀眾已經不會盯著演出中偶爾的“失誤”不放,更不會對“失誤”上綱上線,已經有足夠的寬容態度,把這也當作看春晚的“樂子”,甚至“津津樂道”地讓其成為春晚話題。
比如,去年春晚,主持人尼格買提在春晚現場配合劉謙變魔術時“穿幫”,這一尷尬瞬間意外成為春晚的“搞笑高潮”。今年春晚,女演員金晨也因一個“意外”成為了全網焦點。
在表演過程中,金晨不慎將吉祥物甩飛,慌亂中捂臉的動作被鏡頭捕捉到,瞬間成為全網熱議的“名場面”。網友一句“你怎么可以捅這么大的簍子”的幽默調侃,讓#金晨春晚失誤#沖上了熱搜。
這是不是“失誤”帶來的意外驚喜?事實上,“舞臺失誤”與“觀眾寬容度”的討論,一直就伴隨著春晚直播。
以往,觀眾對晚會中的失誤,包括主持人說錯話、報錯詞,演員跑調、忘詞,確實比較在乎。這就也給導演、主持人和演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有主持人、演員在談到自己出現的失誤時,都會說“腦子一片空白”,經歷了“黑色幾分鐘”。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給觀眾呈現精彩的節目,一場直播演出要經歷反復彩排。但即便如此,直播現場也難免發生失誤。而如何對待這樣的失誤,就反映出了觀眾的寬容度和文明素養。
從近年來春晚“失誤”引發的關注看,“失誤”并沒有降低觀眾對春晚的好評度,反而增加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帶來了不少歡樂。這是十分可喜的變化,這意味著觀眾寬容度的提高,有更強的松弛感。
這并不是降低了對演出的要求,而是如今的人們更多了一些從容心態,也更加理解演員的辛苦不易。可以看到,這種寬容不僅體現在春晚上,也體現在奧運會等重大體育比賽中。
寬容“失誤”甚至“失敗”,是一種氣度,也是創新、創意、突破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因為創新、創意、突破本身就有失誤、失敗的風險,沒有必要的寬容,就不可能激勵創新。
作為蛇年春晚的亮點之一,春晚機器人跳秧歌展現了AI運用的廣闊前景,到底是“失誤”還是故意設計的“彩蛋”,其實沒必要較真兒,失誤也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當然,如果確如機器人公司所回應的,看似“失誤”實則是故意設計的“彩蛋”,這就是讓機器人更像人類,可以像人類演員那樣“失誤”且從容應對“失誤”。這無疑更是技術與人文的雙重進步。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1189-0.html不較真春晚機器人“失誤”:社會該有的松弛感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