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珠三角地區順風車監管政策密集調整,引發廣泛關注。
3月10日,《惠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根據《規定》,在惠州市內提供有償拼車、順風車服務的車主,每天最多服務4單,跨市最多服務2單。超出規定次數則屬于非法營運,交通執法部門將依法查處。
3月11日,廣州市番禺區交通運輸局對外透露,按目前廣州市規定,營運車輛不能接順風車訂單,只有非營運車輛才能接單,且非營運車輛一天也不能接超過三單,超過就屬于非法營運。
兩地政策推出時間相近,不免讓人揣測珠三角乃至全國的順風車監管或將全面收緊。然而,若細究政策細節與行業背景,不難發現,這些調整并非簡單“限制”,而是地方主管部門在探索順風車規范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之道。
從更廣的視角看,順風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其社會價值與經濟潛力正日益凸顯。頭豹研究院認為,順風車被廣泛認為有利于平抑短時爆發的出行需求,有助于節假日社會出行錯峰、有序進行。
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張全團隊發布的《順風車出行特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分析指出,“正是由于順風車在通勤、城鄉客運體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以及隨著其服務公共性的日益顯現,順風車正逐步被賦予新的定位——準公共服務產品。”
從公益萌芽到制度化治理
順風車的歷史在國內可追溯至2010年前后。當時,“春運順路帶老鄉回家”的公益倡議在民間興起,初顯共享出行雛形。2014年1月,北京市交通委發布《關于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標志著其從自發行為邁向制度化發展。
2016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8號)進一步明確順風車的本質——“私人小客車合乘”,并指出其“有利于緩解交通擁堵和減少空氣污染”,提出“城市人民政府應鼓勵并規范其發展”。
此后,各地政策密集跟進。2022年8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布《關于規范私人小客車合乘的若干規定》,強調厘清合乘與非法營運的界限,鼓勵綠色出行。
上述政策勾勒出一條清晰軌跡:順風車從公益萌芽走向規范化治理,基調大多以鼓勵和規范為主。在此背景下,惠州新政策雖看似嚴格,卻延續了規范而非遏制的思路,核心目標仍是推動順風車健康發展。
至于廣州嘗試限制營運車輛接順風車訂單的做法,或基于本地市場的特殊性,未必預示全國風向。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張全的研究指出,部分地方主管部門已經認識到順風車的重要價值,并積極推動政企合作。例如,有的城市通過順風車平臺為傳統出行服務引流,有的則組織合規運力入駐平臺,推廣重點線路的出行服務。
順風車承載多重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順風車行業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的轉變。早年間,因個別負面事件,順風車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甚至導致部分平臺下架服務。然而,隨著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行業的自我調整,順風車的定位逐漸清晰,政策環境也趨于穩定。
與此同時,網約車行業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局面。隨著司機數量趨于飽和,乘客出行需求的增長空間受限,網約車市場開始顯現“內卷”跡象。各大平臺為爭奪客源掀起的價格戰,往往以犧牲司機利益為代價,導致職業車主的收入壓力日益加劇。
在此背景下,順風車憑借其低成本、“門到門”的便捷性以及高效的服務模式,不僅為車主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來源,成為就業的“緩沖區”和收入的“蓄水池”,還激活了部分潛在的出行需求。《報告》指出,順風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區域經濟格局,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數據還顯示,中國每年約有1.9億人次通過順風車實現通勤出行,這一模式有效緩解了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頭豹研究院進一步分析認為,順風車出行有利于節約出行成本,減少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提高出行效率,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從15年前的公益倡議,到如今的政策規范,順風車承載著綠色出行、就業補充與交通減壓的多重使命,通過共享資源、降低成本、緩解交通壓力,為城市交通注入了新的活力。
惠州和廣州的政策調整,雖然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從長遠來看,它們為順風車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未來,隨著市場增長與政策細化,其發展前景將更明朗。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2744-0.html順風車新規下的新方向:從規范邁向高質量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