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2022級碩士研究生王茜,憑借對非球面樹脂光學鏡片精密膠合技術研究的實踐成果報告,順利通過山東大學的畢業答辯,成為山東省首位以實踐成果獲得碩士學位的畢業生。
消息一出,迅速引發輿論關注:不寫論文也能畢業?之前雖然已有部分高校的本科生開了先河,但研究生不用寫論文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規定,授予專業學位可按專業實踐成果進行答辯。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山東大學出臺規定,明確近10種實踐成果可替代傳統學位論文申請碩士學位。
事實上,近些年社會上對于學術論文的“替代性方案”不乏探討。中國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論文累積已經相當豐碩,僅從部分指標就可窺見今天中國學術的體量。比如《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69.59萬篇,這還是根據一定指標篩選出的論文。總的來看,論文的數量已經夠多了,更重要的可能是質量問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刀切要求所有大學生去寫“創新性”的論文,既不太現實,也沒有太大的必要。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是否應該“取消畢業論文”之類的討論常常出現在輿論場。
一些高校已經開始行動。比如天津大學啟動工程碩士培養新模式,以實踐成果取代傳統論文作為碩士學位授予依據;浙江農林大學也規定,允許本科生以正式發表的期刊論文替代傳統畢業論文;寧波大學規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簽約作者在知名網絡文學平臺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畢業論文。
這些改革措施,大多收獲了輿論的肯定,人們期待這類措施可以推動學術評價模式多元化。尤其是個別學校,把論文考核的重點放在了“查重”“查AI”,并不能在實質上提高論文的質量,反而給同學們平添了不少煩惱。這種情況下,用實踐成果代替論文考核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另一方面,畢業論文可以取消,但是高校也需要拿出有說服力、經得起檢驗的替代性方案。很多新型的學術考核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會不會變成給學生放水、走后門的捷徑,恐怕也需要更慎重的考慮。
因此,高校在進行改革嘗試的同時,也需要明晰新的考核標準,接受各方的監督。是否應該取消論文,每一所高校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必須保證每一位同學的教育質量,讓他們成為合格的畢業生。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5599-0.html不寫論文也能畢業?學術評價模式正在多元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