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沈春蕾
不起靜電、不起球,很輕薄,比普通秋衣增溫3.1°C……近日,浙江理工大學73歲退休教授凌榮根研發的一款秋衣在紡織圈“火”了。
“這款秋衣面料看起來跟普通秋衣差別不大,穿著又輕又軟,不亞于純棉質感。”凌榮根告訴《中國科學報》,“與普通面料不同的是,我們研發的這款面料不僅具有良好的抗靜電性能,而且吸濕排汗,可以促進人體微循環。”
30多年前,凌榮根開始研究紡織材料,先后經歷了桑蠶絲、聚酯纖維、功能材料等攻關。從前期的教學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成果轉化,他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最終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
從絲綢研究半路轉行
據了解,浙江理工大學前身是1897年由杭州知府林啟創辦的蠶學館,1964年由國務院定名為浙江絲綢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20世紀90年代,凌榮根在浙江理工大學承擔絲綢工程的教學和國家攻關項目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當時,絲綢在我國正步入發展的黃金時代,相關的研究也很熱。”凌榮根介紹,由于絲綢是天然材料,前人已經做了很多研究。而自己則對一種來自國外的新型人工合成紡織材料更感興趣,該材料就是聚酯纖維,又叫滌綸。
說到滌綸,就不得不說起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國最時髦的衣服面料——“的確良”,其主要成分正是滌綸。據悉,“的確良”的命名來自美國杜邦公司研發的一款滌綸纖維——達克綸(Dacron)的中文音譯。
凌榮根關注滌綸的原因是他發現這種紡織面料具有強度高、不易變形、易洗易干、耐穿等優點,非常有發展前景。但該面料也存在舒適性差等缺點,如不透氣、不吸汗,夏天穿著比較悶熱,干燥的冬天穿著又容易產生靜電,保暖性能也不太好。
為此,凌榮根不拘泥于絲綢研究的現狀,決定帶著團隊轉換賽道,轉行從事與聚酯纖維材料相關的研究。
2012年,凌榮根即將迎來退休,按照慣例他應該接受返聘繼續留校工作幾年。這時候,浙江省桐鄉市一位做沙發布的老板經過多方打聽找上門,請他幫忙研發一種不起球的聚酯短纖維面料。
在凌榮根心里,也一直苦惱于此前沒時間從事成果轉化。于是,他婉拒了學校的返聘要求,回到家鄉桐鄉,投身抗起球聚酯短纖維的研究。
歷時10多年的攻關
凌榮根回憶說,當年,為了破解聚酯短纖維面料起球的難題,國內外許多研究團隊都投入了大量研究,他在退休前也參與了相關研究,但進展都不是很好。
他很清楚,聚酯短纖維面料由于吸濕性差,在干燥及持續摩擦的過程中易產生靜電,靜電使其短纖維織物表面毛羽直立,從而為起毛起球創造了條件。要徹底攻克該難題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是一場“持久戰”。
恰好,浙江理工大學與桐鄉市政府聯合成立了校地合作產學研創新平臺——浙江理工大學桐鄉研究院(以下簡稱桐研院),為凌榮根開展聚酯短纖維面料的研究提供了實驗平臺。他感嘆道:“退休后,我終于可以用積累的技術經驗為家鄉做點事了。”
在凌榮根牽頭下,桐研院組建了一個由材料科學家、紡織工程師和工藝專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發團隊,對聚酯短纖維抗起球難題開展攻關,包括改進纖維的分子結構、優化紡絲工藝等。
然而,攻關試驗并非一帆風順,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
針對纖維的分子結構之間能不能合成鏈節、能否盡可能減小滑移等難點問題,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凌榮根帶領團隊一步步摸索,反復嘗試各種單體的組合、配比及工藝,其間經歷的失敗不計其數,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
凌榮根介紹,纖維通過在分子鏈中引入多種復合單體嵌段共聚,可以阻止纖維分子鏈間的相對滑移,降低纖維的斷裂伸長率,從而有效解決傳統聚酯纖維易起毛起球的問題,提升了產品的耐用性和美觀度。
雖然分子結構問題解決了,但新的難題隨之出現——現有的紡絲工藝有待優化。為此,團隊通過多次試驗,在紡絲過程中精細控制紡絲溫度、速度和拉伸比等關鍵參數,從而實現了纖維性能的優化。
歷經10多年攻關、數千次試驗失敗和改進,凌榮根帶領團隊終于破解了短纖維面料起球的難題,成功研制出抗起毛起球的聚酯纖維材料。
比在學校的時候更忙
“我今天和明天的日程都滿了。”記者在跟凌榮根預約采訪時間時發現,這位73歲的老人非常忙碌。
“年前,我們少批量生產的秋衣非常受歡迎,不少客戶都是慕名前來訂購的。”凌榮根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款秋衣面料采用的是功能性改性聚酯短纖維,是其科研團隊歷經10多年才研發成功的。
“穿上這款秋衣后,體感溫度可以提升約3.1℃,不僅舒適還可防寒。”凌榮根介紹,保暖性能源自面料擁有吸收和發射遠紅外線的功能。來自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報告顯示,在常溫狀態下,這款秋衣面料的遠紅外線發射率達到了0.91,遠超傳統羊毛面料的0.72。
過去,衣服的保暖性往往跟厚度掛鉤,凌榮根等人研發的秋衣為什么可以既輕薄又保暖?他告訴記者,這款秋衣面料采用的改性聚酯纖維的密度僅為普通聚酯纖維材料的80%,穿著后非常輕盈。
在干燥的冬季,普通聚酯纖維面料在摩擦過程中通常會產生靜電,讓人感到不適。“市場上,一些抗靜電的面料通常采用涂覆抗靜電劑,會影響面料的蓬松度和舒適性,經過多次穿著和洗滌后,抗靜電效果會降低。”凌榮根說,“我們研發的新型聚酯纖維通過在原位聚合過程中添加功能性材料來減少電荷積累、防止靜電產生,可以具備持久的抗靜電效果。”
另據了解,不同于傳統的聚酯纖維材料,凌榮根團隊研發的秋衣面料吸濕能力顯著提高,有利于身體排汗。此外,該面料對于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率均超過90%,穿著舒適、健康。
搞了幾十年紡織材料研究的凌榮根終于實現了將技術成果落地轉化的心愿,而且他比在學校的時候更忙了。如今,在桐研院,來自浙江、江蘇、北京、山東、廣東、香港等地的客戶慕名而來尋求合作。其中,一位來自山東的客戶連續駐點3天后,提出先把樣品拉走,以在第一時間完成交驗貨。
近年來,凌榮根團隊已先后研發出淺白色石墨烯錦/滌綸纖維、輕量高彈保暖聚酯纖維、抗起球聚酯纖維、超細旦聚乳酸等多款聚酯纖維面料,正在尋求更多生產合作,以滿足市場需求。他透露,相關產品預計在5年內實現千億元的產值,將帶動聚酯纖維行業產生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中國科學報》 (2025-02-17 第4版 轉移轉化)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1685-0.html73歲教授退休后打了一場“持久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多名大廠研發人員近期入職高校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