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小學生被誘騙成為電詐“幫兇”的案例引發廣泛關注。圖/網絡視頻截圖
當15歲的張同學按下短信發送鍵時,或許從未想到,每發送一組(20條)能賺30元的“兼職”,會導致多人墜入騙局深淵、金額高達20余萬元的刑事案件,更未意識到自己已涉嫌違法犯罪。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北京多名中小學生被誘騙成為電詐“幫兇”的案例引發廣泛關注。不只是北京,7月9日,云南省河口縣公安局也發布警情通報,多名未成年人淪為了詐騙分子的“工具人”。這個暑期,孩子們對“低成本高回報”的輕信,正在成為詐騙犯罪鏈條上的關鍵一環。
電詐分子將“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讓涉世未深的孩子為其引流作案,性質極其惡劣,也凸顯了未成年人自身法律意識的淡薄和相應網絡安全教育的不足。
在北京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通報的5起案例中,涉及15歲到17歲的學生,他們不僅成為了詐騙分子誘騙的對象,還間接成為了犯罪分子詐騙的“幫兇”。發送詐騙短信、拉人進詐騙群、撥打引流電話、出租微信號,這些詐騙手段的前端操作,或者說誘人入局的第一步,都被以極低的價位“外包”給了未成年人。
詐騙分子為何盯上未成年人?從大的背景看,隨著公安機關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強,給為詐騙犯罪提供幫助的黑灰產造成了嚴重打擊,涉兩卡(手機卡、銀行卡)犯罪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未成年人的賬號等顯然更易繞過監管。
另一方面,對中小學生自身而言,其社會經驗匱乏,防范意識薄弱,對類似“日結150元”的利益誘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被 “輕松賺錢” 的話術攻破心理防線,成為詐騙集團的“工具人”。
這一現象折射出當前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尚存在不小漏洞。尤其在當前暑假階段,大量未成年人脫離了學校的管理,家長又忙于工作,對其使用網絡缺乏必要的監護和提醒,很容易讓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
相似的劇情在不同地域上演,警示我們必須為未成年人構建起全方位的防護體系。學校應將反詐教育納入實踐課程,針對暑期“兼職”騙局等場景提前開展專項案例警示,增強學生風險意識;家長需關注孩子的社交動態和資金往來,假期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平臺則要強化對未成年人賬號的監測,對批量發送相似信息的賬號啟動預警機制等。每一個環節多上點心,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防護就能更嚴密一些。
守護未成年人,不僅要打擊伸向他們的犯罪之手,更要教會他們識別騙局的模樣。針對此次事件暴露的電詐犯罪向低齡群體滲透的趨勢,保護未成年人遠離犯罪泥沼,既需要法律構筑“不敢騙”的紅線,更需全社會織密“騙不成”的教育防護網。
因此,不讓孩子陷入詐騙分子的圈套,學校、家長、平臺等都責無旁貸,讓反詐知識成為中小學生數字時代的必修技能,才能讓未成年人遠離詐騙套路。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張彥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3052-0.html一組短信能賺30元,莫讓孩子成電詐幫兇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