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經濟脈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市調查失業率5.5%左右,要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那么目前就業市場有哪些新變化,今年的招工求職有哪些新趨勢?
傍晚6點,隨著一道700噸重的防輻射鉛門緩緩關閉,劉正非和吳啟亮操控X光機,開始對一批鍋爐筒體進行焊接縫無損檢測。貼片、調參數、曝光、洗片、顯影,就像放射科醫生做檢查,無損檢測就是利用專業儀器探測焊縫是否存在裂縫、氣泡等肉眼看不見的內傷,因此他們也被叫探傷工。拍好一張X光底片就相當于給這些龐然大物上一道隱形的安全保險。
對明暗切換的快速適應,只是一項基本能力。要成為“讀片專家”,還需要掌握多種無損檢測技術、取得特種設備作業證,并熟記上百種焊縫缺陷圖譜。
考證,對于五年前還在工地上打零工的兩人并不輕松。隨著產業升級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提高了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在德陽,當地依托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培育勞務品牌——“德智裝備工匠”,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經過系統專業學習,如今,憑借5種專業技能證書,劉正非、吳啟亮也從原來的四處打零工、賺日薪,變成了每月七千多元的穩定收入。
和劉正非和吳啟亮一樣,當地有很多農民工通過勞務品牌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就在離這里不到2公里的“德智裝備工匠”培訓基地,焊接新技術、電氣自動化、數控機床加工、無人機操控等不同課程培訓正在進行,其中很多都是專門為企業定制培養緊缺的專業技能工種。
對于學員來說,勞務品牌帶來了更穩定的就業、更高的收入、更清晰的職業規劃。而對于企業來說,具有鮮明地域標記、過硬技能特征和良好用戶口碑的勞務品牌,不是簡單的貼標簽,而是打通“技能培訓-質量認證-市場對接”的全鏈條。
截至目前,“德智裝備工匠”先后為140多家企業定向輸送裝備制造技能人才16萬余人,實現年均勞務增收3.2億余元。
四川德陽安裝技師學院院長 陳俊:政府搭平臺、企業高度參與,和我們學校的培訓能力緊密銜接,全日制一年有上千名學生輸出。作為短期培訓,一年培訓1.2萬人次以上,智能制造的轉型發展需求很大。
技能含量不斷提升的勞務品牌,正在成為帶動重點群體就業增收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勞務品牌2300多個,帶動就業近6000萬人。勞務品牌的技能含量提升,為實現重點群體就業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在浙江杭州一場高層次人才洽談會現場,記者發現,“科研”“算法”與“AI”成為招聘會上的熱門詞。其中,科研崗位數量約占總招聘數量的四分之一,算法工程師、數字芯片前端設計師等崗位需求也比往年大幅增長。
為了招到合適的人才,現場很多招聘企業都在拼政策、拼待遇,有些還提供人才公寓、安家費、年度探親往返機票等特色福利。計算機工程專業的研究生趙子涵,回國不到兩個月已經收獲了4份錄用通知。
東海實驗室科研發展部副部長 婁昊:我們想迅速拉起一支有效的科研團隊,計劃在100人左右,主要是圍繞海洋科學、海洋感知這個方向的專項項目,有專門的相應配套的購房補貼以及人才房,綜合補貼也是在50萬元到100萬元。
記者觀察到,隨著產業迭代升級、數字化轉型加快,也在不斷催生著新職業。在福州一個大型寫字樓,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曾藝偉和同事們正在給幾臺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制定運行方案,以便完成訪客引導、無人配送等不同場景的工作。近期隨著機器人投放場景增多,他所在的團隊已經由原來5人增加到15人。
在曾藝偉所在的企業,今年招聘計劃中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崗位都集中在這一新職業。為了讓人才和用工需求更好匹配,企業在當地人社部門指導下,正在開展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
在企業搭建的一個模擬考場,記者看到,搭載不同模塊的機器人上設置了裝調、部署、運維、測試等不同環節的考核內容。出題人黃源水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他們將舉行福建省首場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考題將從這些內容中選取。
福建漢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黃源水:學生通過等級證書的獲取,一方面能夠提升他本身的技能,另外一面也是未來求職的一個“敲門磚”。
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陸續發布了包括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互聯網營銷師、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師等多個新職業,并頒布一批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隨著標準建立完善,職業教育也讓存量人才逐步接入產業升級的通道。
記者觀察
挖掘就業“增量” 重在“投資于人”
在這次的一線調研中,記者觀察到就業市場的新動向,各地廣泛開展的技能培訓,正在給勞動者帶來更多新機遇、新選擇。就拿四川德陽的“探傷工”劉正非和吳啟亮來說,他們從工地零工成功轉型為持證上崗的現代產業工人,正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一方面是傳統崗位收縮與高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另一面是產業升級催生的新職業機遇蓬勃涌現。如何以“一技之長”破解供需“錯配”,以制度創新激活人力資本,成為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關鍵命題。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每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就在昨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將從今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培訓對象聚焦最急需群體。在兩會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也都表示,兩會釋放的這些政策信號表明,我國正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聚焦產業創業發展,挖掘就業“增量”。而在報告中,推動更多資源、資金“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的全新表述,也讓他們對下一步支持擴大就業的具體舉措充滿期待。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3617-0.html技能升級助力就業 勞務品牌帶動近6000萬人就業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