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揭牌運行,今年5月,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
“研究院從誕生起就是創新的產物,是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的創新載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傳統建機制’的創新實踐,也是打造基礎臨床融合、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平臺,承擔了聚焦科技前沿,凝練關鍵問題,引育尖端人才,突破‘卡脖子’難題、實現從‘零到一、一到十’的光榮使命。”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說。
二十年間,研究院以創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醫學交叉學術研究機構”為使命,在生物醫學交叉學科領域形成“代謝與腫瘤的分子細胞生物學”“醫學表觀遺傳學”“系統生物醫學”三個優勢方向,構建起一批實力雄厚的科研團隊,孵化出眾多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突破。
研究院于2004年3月開始籌建,籌建團隊聚集了當時復旦大學和附屬醫院的幾乎所有院士和著名專家,他們開展充分論證,只為探索出一條學科建設的新路。
籌建團隊提出,堅決不在原有的基礎上畫延長線,要建設面向未來的學科,打造史無前例的平臺。在發展過程中,研究院曾提出“章魚模式”的發展理念:以核心平臺為“頭部”,向外延伸出多學科觸角,整合資源攻克醫學難題。發展至今,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在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調控、非編碼RNA、結構生物學、蛋白組學、表觀遺傳與代謝交互調控、腫瘤代謝與免疫、人類遺傳疾病、化學生物學等領域,均已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好地保駕護航人才的成長,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就定下了院內所有工作圍繞“服務PI”開展的理念。20年來,研究院始終堅持“引育并舉”的人才發展戰略,近10年持續引進了一大批多學科交叉的國家級青年才俊,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新一代的青年學者也在這里迅速成長,在各自領域中嶄露頭角。
2009年,研究院確立了全職PI與雙聘PI并重的發展模式。從國外引入國際一流科學家,同時聘任校內生物醫藥領域的知名學者擔任雙聘PI。
同時,為進一步拓展轉化醫學研究,研究院先后與多家附屬醫院開展雙聘合作,建立了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在雙聘機制下,研究院指向“把人培養好,把科研做好”,放棄對論文發文第一單位的追求,甚至將科研經費直接落到科學家雙聘的醫院。
“研究院的雙聘機制,既盤活了校內各單位的資源,也將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有機鏈接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表示。
近年來,研究院積極加強與中山醫院、華山醫院、腫瘤醫院等臨床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基礎研究與臨床科學問題融合的新模式,顯著提升了研究院的轉化研究能力與服務社會的綜合水平。
研究院不僅通過首創的雙聘機制實現跨學科人才集聚,更如同“黃埔軍校”一般,持續向復旦大學各院系及附屬醫院輸送復合型人才。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研究院以培養高層次學術創新型人才為核心使命,率先實行長學制研究生培養模式,著力鍛造學生的獨立思考力、科研實踐力與原始創新力。20年來,研究院已累計培養近千名高素質畢業生,畢業生廣泛投身于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國際一流醫藥企業,或以選調生身份服務基層建設。
“生物醫學研究院就像一座現代化國際機場,各課題組恰似在此運營的航空公司。這座科研‘航空樞紐’為科研團隊搭建起騰飛的跑道。”葛均波說道。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715-0.html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