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
當收到《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邀請談自己的2024年的時候,陳正幾乎是秒回:“好啊,怎么約呢?”
與多數科學家的履歷不一樣,陳正在北京大學和日本北海道大學拿到化學學士和農業化學博士學位后,去雜志做了一段時間的記者,后來再度回到了學術界。國內外數次輾轉后,他于2014年進入西交利物浦大學(下文簡稱西浦)的健康與環境系。在這所西安交通大學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辦的大學里,他留了下來。
陳正
陳正的課題看上去并不吸引眼球。這幾年,他做過土壤微生物燃料電池、濕地土壤-水和根際界面、土壤里重金屬的元素快速分析,看起來是圍繞著其貌不揚的“土”左右橫跳。但在陳正看來,“我現在做的東西很重要,也挺有意思的”。
一晃10年過去了。在他和別人合作剛出版的科普著作《鮮活的土壤》中,陳正的介紹是這樣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健康與環境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新發現》《新京報》等媒體發表科普文章20余篇。人在蘇州但用英語教書的大學教師,偶爾的科普作者,持續的土壤研究者。”
2024年,他們課題組雖然一篇論文沒發,但已經“攢”了幾篇自以為不錯的文章。他說,“我們不算特別卷,也不是特別躺平,就是沖著一個方向持續前行,走到科學的荒野中去”。
做有意思的工作
陳正的研究領域并不是所謂的明星領域,他的課題組叫做土壤微界面研究組。2024年,課題組換了一個新的slogan——“于毫微處·見天地法”;11月,他定做了一批印有課題組logo和slogan的手機殼,課題組成員每人一個。
陳正定做了一批印有課題組logo和slogan的手機殼。
他的頭像也是課題組的logo,那是一個藍、白、橙3種純色搭配出來的圖案。陳正解釋說,藍色的是水,橙色的是土,橙藍之間的白色曲線是土水微界面上的電子傳遞過程的意思。
提到論文發表,陳正說,“其實我們2024年沒有論文發表,我們已經有幾年沒有發表了。”不疾不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陳正臉上沒有絲毫焦慮。
有同行來他們實驗室參觀,會感慨說,“你們做的東西跟一般人做的不一樣”。略顯驕傲之余,陳正會誠懇坦白:做別人沒做過的就會導致論文發表不易,且發得少。
其中一項工作是一位博士后做的。他們想要制作一個類似地球系統的自給自足的生物圈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只需要陽光,是可持續的。陳正的想法是,萬一哪天要移民火星,需要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居住地,那我們可以用這個模型來驗證其可能性。
只不過,他們還無法制作能容納人類的生物圈模型,于是就在實驗室制作了一個小的裝置,只能容納細菌和綠藻。其實之前國外已經有類似的模型,但陳正想要精確地計算一下,這個模型到底能不能可持續地循環下去。
陳正回歸了科學研究的初心,這樣的課題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只是這樣的研究論文并沒有對口的期刊可以發表,他們打算把這篇正在撰寫的文章投到綜合期刊。
這幾年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以前人們總是宣傳,自己的研究填補了一個空白,“我現在越做研究越覺得,有價值的空白不多了”。
在他看來,未來的科研可能需要向編劇學習,研究空白不如去解決沖突。就像所有戲劇核心有沖突一樣,有沖突的科學研究才是一個好的研究。他說,“科學家的一個任務就是,發現自然界里別人看不見的沖突”。
事實上,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都是跟著項目走,需要給項目交差,這就造成了框架下的約束。
在他們所在的健康與環境領域,“大家基本上要么是往碳達峰、碳中和方向卷,要么往環境健康這個方向卷。”
這幾年,ESG正在風口。所謂ESG,就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隨著蘇州ESG產業創新中心在2024年開園,陳正也想趕上這波熱潮,所以近期他接觸了很多相關公司和學者,希望能在他的研究和產業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高級副教授
陳正的頭銜是高級副教授。他解釋說,這是西浦自創的一個職稱級別,英國沒有,中國其他機構也沒有,“相當于在副教授和教授中間加了一檔”。
2024年,陳正運氣不錯。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題為“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界面聯動過程研究及模型驗證”。此前,他已在2015年和2019年獲得過面上項目。
有了面上項目的加持,好處之一是可以招到更多的博士生。另一個好處是,在國內不少高校,面上項目就是晉升教授的敲門磚,西浦亦不例外。只是教授這個職稱也分多級臺階,每個臺階都需要時間。陳正望著“階梯”也會無奈嘆息。
他最近正忙著改學生的博士論文。課題組現在有6名博士生,其中3人今年畢業,還有兩名碩士生和兩名本科生。
在西浦,對博士生畢業沒有明確的要求,但是陳正擔憂的是學生畢業后的出路,“不能砸自己手里了,怎么著得有一個像樣的工作”。
他擔心學生躺得太平,折騰幾年啥也沒有;也擔心學生太卷,想不開出現心理問題就麻煩了。陳正看到,大部分學生其實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將來要干什么。
作為導師,他盡量不把壓力傳遞給學生,“因為期望沒那么高,我覺得相對來說大家還是蠻開心的”。但其他學校的同行就沒這么輕松了,他們面臨非升即走的巨大壓力,難免會push學生。
他的一個學生畢業后去了西部高校,入職很順利,但呆了半年就離開了。雖然做足了各種心理準備,東西部的差距還是讓他卻步了。
陳正在教學上也下了大功夫。在西浦是英文教學,他剛來的時候教的課是《大氣環境》,教學和科研不匹配,“一學期教下來,差不多要了半條命”。
10年過去,現在他上課已經可以拋棄PPT了。他現在教本科生的課是“環境儀器分析”,屬于系里比較難的一門課。每次上課前,他都會先把PPT發給學生,自己在上課的時候不會打開PPT,而是回歸板書,“想到哪兒講到哪兒,感覺還挺好的,壓力沒那么大”。
讓陳正意外的是,一些轉系過來的文科生學得很不錯。這無疑驗證了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他的另一門課是給碩士研究生講“環境科學前沿”。這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怎么讀文獻、怎么去找科學問題、怎么去做同行評價。因為前沿問題是沒有確定答案的,要判斷它是一個真的科學成就還是沒有證據支持的結果,就需要跟學生討論。
這兩年讓陳正尤為關注的,是AI的應用對教學的沖擊。那些在網上能搜到資料的題目,基本上都要推倒重來——他需要設計一些AI沒有辦法直接回答的考題。
他本人也需要適應與AI的協作,包括寫論文。因為語法不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怎么講故事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陳正帶學生野外實習,在日本琵琶湖采樣。
投稿的尷尬
2024年,陳正遇到了一件尷尬事。
他們前陣子剛剛投稿給國際期刊《化學圈》(Chemosphere),不成想這本之前口碑還不錯的期刊就被警告了。
這時候陳正就猶豫要不要撤回投稿,不料期刊的審稿意見已經返回了。這就尷尬了。這份失去了影響因子的期刊到底還要不要投呢?
他的學生心態還算平和,“好不容易投出去了,就發那個期刊吧”。
這一年,環境學領域有幾本期刊頻繁被警告。有意思的是,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為8.2)被科睿唯安警告后,居然重新上岸了。
最近另一件出版領域的大事件是國際知名期刊eLife與科睿唯安的沖突。前者奉行公開同行評審且不“拒稿”的做法,這讓科睿唯安旗下文獻計量索引服務網站Web of Science不能接受。還好雙方最終達成了妥協,eLife的影響因子才沒有被取消,否則eLife可能會被國內很多追求影響因子的研究人員拋棄。
陳正很欣賞eLife的出版理念,認為它既保證了同行評議,又促進了出版和交流的自由,這樣會讓科學交流更平等、更從容。
陳正打算在推進論文出版這方面做一些嘗試。最早科學家交流就是通過見面、開會,后來才出現論文發表。然而與其他媒體相比,論文發表的效率低下。尤其是當他看到,今天的AI差不多已經跨過不同語言這個鴻溝,他就想:是不是可以嘗試整合建立一個新的科學交流體系?
現在的學術會議越來越龐大,他不想去了。因為幾乎沒有有效社交。小型的會議更讓人青睞,“最好是不到50人的會議,基本上你跟所有人都能夠聊上一兩句,這種規模的會議是最好的”。
基于這個念想,他有些蠢蠢欲動,想要自己辦一些特定主題的會議,“覺得這個方向不錯,就請幾個人過來一起交流一下,成本不高,而且大家可能也比較舒服、比較高興”。
他在意的是,國內很多人的學術訓練都是技術的訓練,包括怎么寫文章、怎么做實驗、怎么處理數據,但是很少涉及怎么發現科學問題、怎么構建假設、怎么選問題、怎么講好一個故事。
他想把一些精力投到這里。
2024年10月,他在南京見到了10年未見的信農老師。
值得說的其他
陳正的2024年還有一些值得說的不算瑣事的瑣事。
2024年12月出版的《鮮活的土壤》花了他不少時間,“做了蠻多年一直沒做出來,今年終于做出來了,也算是了了一個心愿吧”。
難在哪兒呢?不像生態學科普那么生動、那么活靈活現,環境學科普涉及污染物。最經典的環境學科普莫過于《寂靜的春天》,但這類科普更強調警示,并非陳正熱衷的科普風格。他覺得,“負面情緒講多了自己也會受影響,還是要奔著解決方案去。”
所以一開始他們就將書名定為《鮮活的土壤》。“這名字既是指土壤工作者眼中的土壤,也蘊涵我們對這本書的期望——把土壤中的點點滴滴鮮活地呈現出來”。
這一年,他與當年在北海道大學的博導重逢。2024年10月,他在南京見到了10年未見的信農老師,之后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求學時的嚴厲都化成慈祥了。教會了他怎么用微信,讓他以后來了中國先告訴我一聲。”
2025年,陳正還想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他打算申請一段學校附近的河道用來做實驗,也就是把河邊的一塊地進行治理,“先弄個100平米”。
不過,他對這件事心里沒底。這件事并不容易,因為需要獲得審批,去截斷河水。他還沒去找資金,“可以先去淘寶買點東西,幾萬塊錢應該就可以了”。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帶著這個信念,他要努力去“折騰”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65-0.html一位大學副教授的年終總結:不想被卷,不想躺平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