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從技術巔峰邁向戰略領航,從學科領軍人物轉型為職場領航者,我國醫院的領導人在三十年的醫改歷程中,實現了身份與能力的雙重飛躍。
2025年7月26日,在中國醫院院長大會舉辦期間,由中國醫院協會主辦的“中國醫院院長領導力三十年:變革、探索與未來航向”分論壇盛大開幕。本次分論壇聚焦我國醫療衛生體系近三十年來的重大變革,以及公立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同時探討醫院管理朝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進程,旨在深入剖析我國醫院領導者在新醫療時代的角色轉變與發展新途徑。
此次分論壇有國際一流醫學出版機構BMJ出版集團提供學術支持,致力于推動相關國際交流和宣傳。BMJ旗下期刊《英國醫學雜志》主編Kamran Abassi參會致辭,英國NHS系統首席變革官Helen Bevan等國際專家作了報告。Kamran Abassi在致辭中指出:“中國醫療領導者們,尤其在中國公立醫院的領導們創造了讓世界矚目的成就。”
近年來,在醫改進入深水區之際,醫院主要領導人的領導力提升和管理創新的探索顯得尤為關鍵,這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至關重要。
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毛群安在致辭中指出,醫院作為管理復雜性極高的社會組織,在當前社會轉型、醫改深化、技術革新的大背景下,對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強調,醫院領導力,即醫院領導人及其團隊的戰略思維、政策領悟力、運營管理等綜合能力,是決定醫院管理水平與長遠發展的核心要素。
“中國醫院協會今年迎來成立30周年,其前身是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協會的核心任務是結合實際,通過多種途徑提升醫院管理能力,推動醫院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毛群安認為,國際醫院管理普遍注重專業性、特殊性及高標準,普遍實行院長職業化,全面提升醫院領導力。中國醫院協會亦倡導未來院長職業化的方向。
在中國院長大會現場,眾多“院長”也分享了他們對“領導力”的深刻見解——
金昌曉:技術升華,戰略領航——院長領導力的時代轉型
近年來,醫療改革的深入帶來了日益復雜的管理挑戰,其中包括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績效考核、精細化管理、學科建設、多院區發展、信息化建設、患者需求多樣化等。這也要求醫院領導人不再僅僅局限于“最大的科主任”或“技術權威”的角色,而是逐漸轉變為需要具備全局視野、前瞻思維、卓越管理能力以及高超溝通藝術的戰略型領導者。
當站在講臺上,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公立醫院變革脈絡時,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金昌曉直言:“領導力”不僅關乎醫院運營,更牽動著中國萬億級醫療健康產業的未來航向。
金昌曉強調,隨著醫療技術的持續進步和醫療需求的不斷攀升,醫院院長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院長們更多地依賴于個人的技術專長和人際關系來管理醫院,但如今,他們需要具備更為全面的戰略思維和領導能力,以應對醫療行業面臨的復雜挑戰。
這一轉身,實際上是中國醫療體系深層次變革的體現。過去三十年間,院長的管理理念經歷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化,院長們必須從傳統的技術權威轉變為能夠引領醫院發展的戰略掌舵者。”金昌曉說。
該發言的論斷背后,是持續深化的醫療體制改革浪潮:2017年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切斷醫院“以藥養醫”路徑,促使醫院實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DRG/DIP支付改革全國鋪開,從“按項目付費”到“按病種打包”,重塑醫院的盈利結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將醫療質量、運營效率納入院長KPI核心指標……
有省會三甲醫院財務總監曾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實施DRG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醫保支付標準被設定為1.2萬元,較此前平均費用1.8萬元有所下降。這促使醫院管理層重新考慮耗材采購、床位周轉和人力資源配置,以適應新的支付模式。”
這表明,醫院主要領導人們必須具備更為前瞻的戰略規劃能力,才能在新的醫療政策環境下保持醫院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戰略領導力成為破局關鍵。金昌曉指出,醫院院長的領導力實際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過去30年中,醫院院長的領導力經歷了從技術到戰略的轉變。最初,院長們更多依靠專家權威和人際關系進行管理,而隨著醫改的深化,院長們必須具備戰略思維、團隊建設和溝通能力,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管理挑戰。”金昌曉說。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到2030年,中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16萬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推動了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等相關領域的需求增長,為大健康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公立醫院領導人的戰略轉身,不僅關乎醫療本身,更體現了在這一趨勢下,醫療行業領導者對于未來醫療需求升級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應對。
他們掌舵的不僅是醫療機構,更是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載體。
正如金昌曉所強調的:“院長的戰略領導力,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支點。”從技術權威向戰略領袖的轉變過程,不僅映射出中國公立醫院現代化治理的軌跡,也為深化醫改貢獻了寶貴的實踐智慧。
王擁軍:引領變革之路,持續創新前行
卓越的領導力,如今已成為市場上最為稀缺且昂貴的戰略資產。
在本次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深入剖析了醫院管理的精髓。他所提出的“戰略思維、團隊建設、溝通能力”三位一體的領導力模型,是值得管理者深入探究的智慧體系。
領導力的核心在于戰略思維、團隊建設和溝通能力,王擁軍表示,作為醫院院長,必須具備戰略思維,以制定并實施醫院發展戰略,應對多變的管理挑戰。2018年北京天壇醫院搬遷到新址后,啟動從醫療中心向醫學中心轉型,建設一流研究型醫院、創新型醫院的轉型發展,到目前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正是戰略思維下積極變革的成果。他強調,戰略并非僅僅是墻上的標語,而是“滲透在血液中”的行動邏輯
王擁軍表示,醫院院長的領導力塑造離不開前瞻性地、科學地進行團隊建設的眼光和魄力,能夠根據戰略規劃打造最適合的、能夠最大化落實戰略規劃的執行團隊,同時他們需擁有出類拔萃的溝通能力,能夠順暢地與團隊成員、政府機構及資源提供者建立起高效的溝通橋梁。
以北京天壇醫院為依托建設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就是這一理念的重要實踐。這個中心從創建伊始,便打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限制,按照國際臨床試驗的規則和標準,前瞻性地打造一個集納大數據、統計等方法學團隊和臨床團隊的科研平臺,并在全國建立“國家中心-省級中心-地方分中心”三級科研網絡,通過質量控制、績效考核等杠桿對省級和地方中心工作情況進行把控,在確保數據質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調動各地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實現國家中心的實體化。十多年來,依托國家中心,完成了CHANCE、TRACE、TASTE等一系列重大臨床研究,改寫多個國際臨床指南,真正發揮臨床神經學科國家隊的作用,實現科研與臨床的良性互動,造福患者。
全球管理大師拉姆·查蘭曾指出:“未來組織的競爭,本質上是領導力代謝速度的競爭。”北京天壇醫院的實踐其領導力的核心與各領域頂尖機構部署戰略時的思維框架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在復雜的系統中尋找關鍵的控制點。
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醫院領導人也在面臨領導力提升課題。在天壇醫院,正在推行智慧醫院建設,從AI輔助診斷到物聯網設備管理,與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在本質上同步。當手術機器人需要5G網絡“零延遲”支持時,這與工業互聯網對實時性的需求已無本質差異。
這就是院長需要的領導力。正如王擁軍所言:“領導力是一個復雜且多維度的概念,它本質上是影響他人自愿為共同目標努力的能力,而非單純依靠職位權力的命令與控制。領導力的核心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能讓我們一起做成什么’。它無關職位高低,而在于能否用真誠、智慧和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我們可以’,并愿意為之全力以赴。”
無論是帶領一個小組完成項目,還是推動一個行業的變革,這種“讓他人自愿追隨”的能力,就是領導力的終極體現。
劉彬:緊抓“三力”,引領科研創新前沿
擔任一家醫院的主要領導人,既要手持聽診器傾聽患者的心聲,又要精打細算,撥動經濟的算盤。在“開源”與“節流”成為醫院生存的必需時,科技平臺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劉彬的眼中,成為推動增長的核心動力。
劉彬在演講中明確指出,科技平臺的建設是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他強調,作為醫院院長,必須具備戰略思維、團隊建設和溝通能力,以應對日益加劇的管理挑戰。
在劉彬的規劃中,科技平臺不再是孤立的實驗室“孤島”,而是成為推動醫院價值重構的“中央處理器”。根據公開資料,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近年成功構建了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集群,涵蓋基因測序、生物樣本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等多個前沿領域。這一“筑巢引鳳”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醫院全職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數量年均增長25%,多個學科團隊獲得了國家級重大項目的資助。
2025年年初,吉大一院成為吉林省率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醫院。在劉彬看來,智慧化手段可推進醫療數據處理、臨床決策支持及辦公流程優化。但醫院亦需依據實際情況,對技術進行‘本地化’調整,以實現醫療服務的全面智能化與精準化轉型,從而構建名副其實的‘智慧醫院’。
此外,劉彬特別看重平臺的產業接口功能。醫院成功構建了“臨床問題-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業合作”的完整轉化鏈條。其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藥企共同研發的腫瘤靶向新藥,目前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醫院享有未來銷售的分成權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多家基層醫院得到應用,年技術服務收入超過千萬元。2023年,醫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合同金額突破2億元,相比三年前增長了300%,技術入股的企業估值累計超過10億元。科技平臺正從“燒錢部門”轉變為強勁的“利潤中心”。
面對現代醫院如同龐大企業所面臨的復雜局勢,劉彬詳盡地分享了他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科研平臺建設中的寶貴經驗,特別聚焦于人才引進策略與科研平臺構建的創新之道。他將醫院院長所需的核心能力精煉地歸結為‘三力’: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團結協作的團隊建設與高效流暢的溝通能力。
“醫院院長須具備戰略思維,制定并執行醫院發展戰略,以應對復雜的管理挑戰。”劉彬強調,“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識資本價值、強化組織管理效能來實現的深刻變革。”
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診室里,無影燈依舊明亮,而劉彬正在科技平臺構筑的“創新燈塔”中,照亮中國公立醫院穿越經濟迷霧、駛向價值深海的航向。
孫暉:文化引領發展,領導力驅動未來
在當前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醫療服務的提升,更涉及資源配置、管理效率及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孫暉看來,文化是醫院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醫院在長期醫療服務中集體創造的群體意識和社會公眾對醫院的整體認識。文化不僅是醫院的靈魂,更是醫院發展的精神支柱。
對于武漢協和醫院來說,159年的發展歷程中,文化始終是其不變的根基。從早期的慈善為民,到如今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協和醫院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文化引領滲透于醫院的價值觀、行為規范,以及戰略決策與管理風格之中。孫暉強調,文化是醫院發展的精神支柱,是醫院在面對各種挑戰時的內在動力。通過文化的引領,醫院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定力,始終堅持公益性和人民至上的原則。
而所謂的領導力,孫暉則認為,核心要素包括戰略決策、組織協調力和價值引領力。
“領導力是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孫暉說道,對于醫院來說,領導力不僅僅是院長個人的領導能力,更是整個管理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執行力。
在武漢協和醫院,領導力的體現不僅僅在于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和管理能力,更在于整個管理團隊的協作和執行力。孫暉指出,領導力行,是文化落地的一個踐行保障。通過領導力的驅動,醫院能夠在文化引領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孫暉認為,武漢協和醫院在文化與領導力融合方面的具體實踐。具體而言:首先,醫院通過構建淺層的文化,提煉出159年來的核心理念“仁愛濟世、協誠仁和”,并將其融入醫院的使命、愿景、價值觀和管理制度中。文化引領使醫院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堅守定力,矢志不渝地秉持公益性和人民至上的原則。
此外,憑借領導力的驅動,醫院得以制定并落實科學的發展戰略,從而提升管理效率與服務品質。孫暉指出,領導力行,是文化落地的一個踐行保障。通過領導力的驅動,醫院能夠在文化引領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此外,醫院還通過文化建設,提升員工的服務意識和職業素養,增強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孫暉強調,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守正創新,持之以恒。文化建設助力醫院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堅守初心,堅持公益性和人民至上,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引領和領導力驅動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文化的引領和領導力的驅動,醫院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定力。”孫暉強調。
實際上,在今年中國醫院院長大會上,眾多專家也紛紛指出,醫院院長在引領醫院變革中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政策不確定性、競爭無序、身份定位模糊等。例如,王虹院長在第14屆中國醫院院長大會上分享了醫院改革的成果,強調了在改革過程中醫院院長需要面對的挑戰,如政策的不確定性、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以及醫院身份的模糊定位。他們建議,醫院院長須具備戰略思維、團隊建設和溝通能力,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管理挑戰。
眼下,在醫療健康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特殊戰場,醫院領導人的決策室里,正進行著靜默卻影響深遠的戰略革命。這一革命不僅關乎醫院的未來,更關乎億萬民眾的健康福祉。醫院領導人們必須站在更高的戰略高度,引領醫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確保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為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隨著越來越多的院長左手精研醫術,右手執掌經濟羅盤,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巨輪方能真正告別粗放增長的淺灘,駛向創新驅動的星辰大海。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8346-0.html三十而礪:中國醫院院長的領導力變革與未來航標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