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姚晨、賈靜雯主演電視劇《以美之名》的熱播再次將醫美行業推上輿論熱潮之一。從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理念碰撞,到黑醫美貸款陷阱、家暴受害者修復手術等真實案例的戲劇化呈現,劇集毫不避諱地揭開行業光鮮表皮下的暗瘡。
而近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重要警示,提醒消費者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切勿盲目被低價迷惑,忽視醫療美容最關鍵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近年來,跨境醫美機構亂象層出不窮,部分醫美機構通過借助抖音、小紅書、微博、微信等平臺,以 “超低價格”“限時折扣”“免費體驗” 等極具誘惑性的營銷話術,吸引大量中國求美者赴韓接受醫美服務。這類的低價引流行為導致了許多消費者的權益受損,擾亂了行業正常秩序。
跨境醫美機構亂象成高發區
醫療美容作為韓國特色的消費項目,早已成為韓國旅游經濟的支柱之一。Arizton 報告顯示,韓國醫療美容市場 2023 年價值為 5.7214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將增長至 11.4 億美元,2023—2029 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12.29%。
在這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海外消費者的熱情。韓國保健產業振興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外國消費者的醫療支出總額為 2500 億韓元,其中,整形外科占比最高,達 793 億韓元。
嗅到商機的韓國醫美機構,開啟了激烈的營銷大戰。一時間,小紅書等平臺仿佛被 “折扣風暴” 席卷,滿屏皆是 “折扣價”“春季特惠” 這類極具吸引力的引流帖子。眾多韓國醫美機構如同約好了一般,在中國的互聯網平臺上瘋狂 “種草”,用 “打折”“優惠” 這些甜蜜的誘餌,引得許多求美的中國人踏上赴韓 “變美之旅”。
但是這些看似誘人的 “折扣”“優惠” 背后,極有可能藏著深不見底的 “消費陷阱”。在小紅書平臺上,有關“韓國醫美避雷”的話題就有近300萬的瀏覽量。 不少消費者在親身體驗后大倒苦水,吐槽有的機構會以低價項目為誘餌來吸引消費者,當消費者來韓后就會被誘導升級其他項目。
有赴韓消費者表達了對韓國醫美機構的不滿,廣東的消費者紀佳(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原本計劃做四個項目,看著優惠力度挺大,感覺特別劃算。可就在做水光的時候,醫生突然說我臉上有扁平疣,必須得做掉,每個要價 22000 韓元。我想著先處理掉臉上明顯的,就同意試試。結果操作的時候,一下子給我打了 14 個扁平疣,我嚇得趕緊叫停,就這一下子,多花了我 1554 元人民幣!”
像這樣的例子,在赴韓醫美的消費者群體中并不罕見。由于跨境醫療面臨語言不通、取證困難等諸多難題,大多數消費者往往只能吃啞巴虧,無奈乖乖掏錢。
不僅如此,中韓之間存在的信息差,也讓不少中國消費者成了 “冤大頭”。許多消費者發現,在中國平臺上看到的醫美推廣價格,比韓國當地貴出不少。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少機構會給韓國人和中國人報不同的價格,在定價上搞 “雙重標準”。因為有些人不懂得韓語,所以就會上當吃虧。即使能夠找到當地的地陪人員,也并不意味著能夠避免被坑,部分地陪與醫美機構存在利益關聯。地陪“吃回扣”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潛規則,一些與醫美機構有合作的翻譯,往往會在一些小白消費者咨詢時,誘導其選擇一些特定項目。
據上述從業人員透露,地陪能夠拿到的返點在20%至50%左右,“韓國人300塊錢就能做的項目,可能賣給外國消費者的價格就能達到千元。”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某家韓國醫美機構進行咨詢,對方表示,在美團上的定價價格與韓國本地平臺一樣,平臺價格按照匯率進行換算,而平臺的匯率取中間值,為1:185。
(某韓國醫美機構關于價格的宣傳)
(某韓國醫美機構部分產品價格)
此外,這類在小紅書等平臺推廣的醫美項目大多都會夸大機構優勢,而淡化項目的風險,來吸引消費者前往。但是醫美本身就是有風險的項目,像常見的玻尿酸填充、水光針、瘦臉針等項目,一旦操作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局部感染、肌肉僵硬等嚴重并發癥,給消費者帶來無盡痛苦。但這些風險問題在小紅書等推廣平臺以及美團等預約平臺均沒有提及。
更有甚者通過非正規渠道采購非法注射劑,如溶脂針、干細胞制劑等,導致消費者出現感染、組織壞死等嚴重并發癥。
面對如此亂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也對相關互聯網平臺進行了相關警示和要求,要求互聯網平臺清理未在我國備案的跨境醫美廣告,禁止以“種草筆記”“體驗分享”等形式變相推廣韓國低價引流項目,對于涉及醫美服務的內容加強審核,強制標注風險提示,同時配合監管部門封禁無資質中介賬號,阻斷非法營銷鏈條。
盡管韓國醫美有著諸多的消費陷阱,但其熱度依舊是居高不下,消費者對于美的追求是一大原因,另外則是國內市場在某些項目上的供給不足也助推了跨境醫美的火爆。例如,鈦提升,作為是韓國最受歡迎的激光提升項目之一,是超聲刀和熱瑪吉的兩種技術的結合,而在國內,能做的機構并不多。
消費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
作為大市場之一的中國,自然是韓國醫美機構重點開拓的目標市場。全球咨詢公司沙利文的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市場規模達到1427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為27.7%。
德勤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則顯示,2024年中國31%中高收入人群計劃出境醫美,若按照當下中國求美者數量2800萬計算,31%的比例下,已經超過了900萬人。換言之,中國醫美消費體量巨大。
與此同時,中國醫美市場還擁有著不俗的消費潛力,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醫美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醫美項目滲透率為4.5%,而日本為11.3%、美國為17.2%,韓國則高達22%。從數據看,國內醫美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就目前而言,韓國醫美機構依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主要得益于其在性價比方面的突出優勢。由于進入韓國醫美市場的醫療設備和藥品獲批周期相對較短,就使得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體驗到更新的醫美項目和技術。
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競爭力,韓國還精心打造了一系列配套服務。在醫美機構云集的江南區,設立了醫療旅游中心,與翻譯機構、民宿合作,構建起涵蓋咨詢、翻譯、住宿、醫美服務的一站式服務體系。
不過,隨著中國醫美消費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中國本土醫美機構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行業的發展,中國醫療美容技術逐漸發展成熟,玻尿酸、肉毒素等原材料價格也逐漸降低,光電類設備不斷升級,性能越來越先進。這些積極變化,讓求美者在國內就能享受到品質更高、種類更豐富的醫美服務。
以肉毒素為例,從2020年開始,已有多家肉毒素產品在國內獲批。2020年6月由英國Ipsen公司生產的吉適(Dysport)獲批;2020年10月由韓國Hugel公司生產的樂提葆(Letybo100U)獲批,由四環醫藥獨家代理。目前,已經有多家醫藥公司與海外肉毒素產品合作,拿到獨家代理權,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
根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預測,預計到2025年,肉毒素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80億元。并且隨著國內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肉毒毒素治療的臨床應用不斷發掘,新的肉毒毒素制劑將不斷被開發出來,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張。(實習生黃源軒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7815-0.html赴韓跨境醫美的套路與風險:巨大市場誘惑之下返點20%-50%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