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銳評】
?。ㄗ髡撸汉咳剑?/span>
近年來,很多影視劇以真實案件為創作藍本,將其來龍去脈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層層遞進的節奏、扣人心弦的劇情描述出來,吸引了眾多觀眾。然而,部分作品為強化戲劇張力,設計過多暴力情節。無論是用特寫方式放大受害者的痛苦表情,還是用慢鏡頭渲染血腥場景,抑或是以主觀視角引導觀眾代入創傷體驗,這些做法看似是在技術上強化戲劇沖突,引發觀眾共情,但實際上卻是在以暴力情節當賣點,在消費痛苦的過程中完成對暴力的二次賦魅。這么做不僅消解了作品的正義敘事,削弱了此類創作揭露罪惡、懲惡揚善的社會警示價值,甚至還可能異化為助長暴力的溫床。
當影視敘事過度聚焦暴力發生的過程時,往往容易導致兩個層面的失衡。其一,將暴力的殘酷性簡化為受害者的個體苦難,實際上遮蔽了加害者的動機、矛盾的根源等更深層的社會議題。其二,當受害者的身體與精神創傷被當作構成視覺奇觀的一環時,實際上是在滿足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消解了懸疑涉案故事本身的嚴肅性。例如,某些影片用過長篇幅表現受害者反復受虐的場景,并配以煽情音樂。觀眾易于受到感官刺激,卻鮮有追問暴力形成的癥結,思考其背后人性、家庭、社會等深層次的問題。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鏡頭不斷強調“受害”時,可能無意中傳遞出一種潛臺詞:暴力源于受害者的脆弱,而非加害者的惡意。這不僅會弱化公眾對暴力本質的認知,還會加劇“受害者有罪論”的偏見。影視創作若長期陷入此類敘事慣性,或將模糊是非邊界,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暴力的扭曲理解。當然,改變暴力敘事的視角,不是要求創作者回避現實,而是倡導更具建設性的表達方式。比如以“留白”巧妙代替“直白”,呈現創作想要表達的深刻意涵。
真正具有社會價值的批判,不在于復刻痛苦的景象,而在于揭示暴力行為的發生機制以及制止策略。影視鏡頭不是望遠鏡,而是聽診器——它應該傾聽反映社會問題的“心率”,而非瞄準滲血的表層“傷口”。畢竟,暴力的最終解決方案,不在于讓大眾知曉傷口的深淺,而在于鏟除暴力生長的土壤。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26日15版)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1562-0.html豈能將暴力情節做賣點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豈能將暴力情節做賣點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