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藝術眾家議】
作者:羅麗(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一級編劇)
在第二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中,可以看到我國小劇場戲劇既保持了探索品格與實驗色彩,也借鑒了大舞臺藝術的發展態勢,逐步實現城市戲劇空間、小劇場演藝與市民日常生活的無縫對接。
1982年,林兆華導演推出被視作中國小劇場戲劇發軔之作的《絕對信號》。早期的中國小劇場戲劇,一方面從題材內涵進行突破性的人性挖掘,另一方面調整演劇空間、觀演關系,甚至借鑒戲曲表演進行舞臺風格化呈現……種種大刀闊斧的革新實驗,使中國小劇場戲劇的先鋒探索和實驗性得到明顯張揚。
小劇場戲劇在中國發展之初,其實驗先鋒色彩與大眾審美意趣之間有著很大落差。當時正值市場經濟崛起與大眾文化流行之時,大眾的娛樂選擇日益多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小劇場戲劇不重視市場需求,不考慮如何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依舊沉浸在小眾的實驗性表達中,將難以獲得足夠的演出機會與資金支持,進而難以為繼;然而,如果為換取生存空間而完全忽視藝術表達,就違背了小劇場戲劇實驗探索的初衷。
中國小劇場戲劇的發展之路,是從小眾藝術走向大眾市場的探索過程。在找尋自身發展路徑時,它一方面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大膽實驗和探索,另一方面在日益濃厚的商業氛圍下,探索藝術與市場之間的平衡。作為先鋒戲劇代表人,孟京輝導演曾反思自己過去那種只注重個體情感宣泄、一味以先鋒姿態探索而不顧大眾的創作路線。經過對實驗戲劇與大眾審美關系的思考,他拓寬了對實驗先鋒的理解,認識到只有大眾接受并走進小劇場觀演,中國小劇場才能真正發展起來。隨后推出的《戀愛的犀牛》《琥珀》《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等作品,同時獲得了票房成功和觀眾口碑。尤其是1999年首演的《戀愛的犀牛》,既保留了先鋒戲劇的實驗精神,又符合大眾審美趣味。作為一部由民間資本投資創作的戲劇作品,其首輪演出場次創下當時的最高紀錄。
小劇場從最初不被大眾理解,到逐步適應大眾審美趣味,最終被大眾接納,如今已經轉變為現代都市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新方式,甚至成為戲劇一時的審美典范。從昔日的先鋒到當下的主流,小眾先鋒的激情,正轉化為面向大眾不斷變化與革新的動力。在第二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中,可以看到我國小劇場戲劇既保持了探索品格與實驗色彩,也呈現出多元共生、戲韻無間的藝術姿態,體現出大小舞臺之間互融互通的發展態勢,更逐步實現城市戲劇空間、小劇場演藝與市民日常生活的無縫對接。
當下的中國小劇場正在通過舞臺創新融合,持續實現走向大眾的本土化探索。除西方傳入的話劇、音樂劇、舞劇等藝術形式與小劇場結合外,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也“牽手”小劇場,成為中國小劇場戲劇的一抹亮色。2000年,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拉開了小劇場戲曲創編的帷幕,隨后越來越多不同戲曲劇種在小劇場舞臺上競相嘗試,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這種藝術門類之間相互的智慧啟迪和謀求新變的勇氣,正是小劇場藝術最為重視的。
在小劇場展演中,我們能看到揚劇《千里江山》、粵劇《帝女花·一念》、京劇《吝嗇鬼》《王者俄狄》、昆劇《千年一嘆》《明月幾時》、桂劇《花橋榮記》、錫劇《紅豆》等許多小劇場戲曲作品。這些作品探索路徑各異,有些以經典藝術作品為基底重構經典,以煥發傳統的時代光彩;有的在堅守優秀戲曲表演的同時,盡力在人物精神表達上實現超越;也有的通過新創尋找戲曲行當與當代表達的融合呈現。傳統戲曲的小劇場探索,不再僅局限于藝術形式和技巧的實驗與探索,更重要的是在當代語境中叩問人文哲思,探索傳統藝術在當代的中國式敘事。
近年文旅深度融合,新演藝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在各地政策鼓勵下,演出企業進駐、傳統空間改造等,都為小劇場演出走向大眾提供了平臺。小劇場作品既可以在劇場里演出,也能在街區、公園、商場、圖書館、展覽館等不同演藝空間中上演。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739.94億元,其中小劇場、演藝新空間2023年的演出場次達18.69萬場,票房收入48.03億元,觀演人數2442.40萬人次。小劇場演出的場次和票房收入都呈現超速增長態勢,并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團隊、豐富演出業態、培育觀眾群體等方面表現突出。這些數據充分體現出小劇場已成為面向廣大都市觀眾的新型城市演藝形態,并以其多元性、靈活性的強大驅動力,參與到構建城市文化生態、創新城市文化產業業態之中。
如今,中國小劇場已從最初單純的藝術創作思維向商品制作意識過渡,藝術性、社會性、商業性的融合態勢在新演藝空間蓬勃發展的今天愈發不可阻擋。隨著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舞臺技術不斷助力藝術創新,小劇場戲劇在不斷開拓的演藝空間中,正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接受。環境式、沉浸式演出成為新熱點,形式新穎、互動性強的小劇場滿足了年輕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一批強調觀演互感互通的劇目不斷涌現并大受歡迎。當然,要實現中國小劇場戲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還需同時保障作品的藝術質量、市場口碑和觀眾流量。為此,文學改編和經典重釋成為小劇場作品創作的有效途徑。小劇場話劇《夜晚的潛水艇》、桂劇《花橋榮記》等都改編自文學作品,這代表著小劇場作品對藝術和市場的深度體察與高度平衡。
走出小眾、回歸大眾是中國小劇場戲劇發展的必由之路。創作者應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在小眾先鋒與大眾接受之間取得平衡,在面對大時代新氣象時,處理好個人情感與社會發展脈搏的關系,對于小劇場戲劇的藝術本體,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尺度,更關注小劇場的市場觀眾需求與城市演藝新空間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展現當下中國小劇場戲劇多元共生、戲韻無間的發展態勢。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19日15版)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1471-0.html小劇場聚攏大眾心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游戲出海促動文化出圈的三個世代
下一篇:《股掌之上》劇情介紹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