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間,國內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牧原股份宣布啟動港股上市計劃。根據公告,公司擬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股數不超過總股本的8%,同時保留15%的超額配售權。這一動作標志著牧原股份在深交所上市11年后,正式邁出國際化資本運作的關鍵一步。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379.47億元,凈利潤同比激增519.42%至178.81億元。亮眼業績背后,實控人秦英林推動的智能化轉型和國際化戰略能否助力公司跨越港股上市的挑戰?
國際化戰略加速:越南項目試水,資本平臺升級
牧原股份的港股上市計劃與其近年持續推進的國際化戰略高度關聯。2024年9月,公司與越南BAF農業股份公司達成合作,為其提供豬場設計、生物安全及環保技術方案。這一項目被視為牧原“出海”的試驗田,通過輸出技術和服務探索海外市場。秦英林在2025年全球豫商大會上曾強調,牧原計劃投資60億元打造全球領先的種豬育種平臺,從“跟跑”轉向“領跑”。港股上市募集的資金將重點支持此類國際化布局,同時優化資本結構。
然而,海外市場的復雜性與國內截然不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雖存在市場需求,但養殖基礎設施薄弱、政策環境不穩定等問題可能拖累項目進度。牧原在公告中坦言,越南團隊仍在“熟悉當地市場”,未來需根據戰略需求調整業務模式。此外,國際化帶來的管理成本上升、跨文化團隊協作難題,也將考驗公司的運營能力。
資本平臺的升級同樣面臨挑戰。盡管牧原在A股市場市值已超2200億元,但港股投資者對周期性行業的估值更為謹慎。如何平衡新老股東利益、把握發行窗口期的市場情緒,將成為港股上市成敗的關鍵。
行業周期波動與成本控制:高增長能否持續?
牧原股份2024年的業績爆發主要受益于豬價回升和養殖成本下降。財報披露,公司生豬銷售均價同比上漲22%,同時通過智能化設備應用、飼料配方優化等措施,將養殖成本降至13.8元/公斤,較行業平均水平低約15%。
然而,生豬行業的強周期性始終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4年四季度,牧原單季度凈利潤達74億元,但市場擔憂本輪豬周期已接近峰值。公司計劃2025年生豬出欄量控制在7800萬頭以內,較2024年的7160萬頭增幅收窄,顯露出對行業周期的謹慎態度。港股投資者或將重點關注牧原能否在豬價下行周期維持盈利,這對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成本優化的空間也面臨瓶頸。牧原此前提出的“600元降本目標”已完成過半,但剩余部分涉及種豬基因改良、疫病凈化等長周期投入。秦英林在兩會上呼吁“構建科學育種體系”,但種豬育種需要持續數年的研發積累,短期內難以轉化為業績。若港股融資未能及時補足研發資金缺口,成本優勢可能被削弱。
秦英林的“三重角色”:企業家、技術派與風險把控者
作為牧原股份的靈魂人物,秦英林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從22頭豬起家的創業者,到掌舵年出欄7000萬頭的全球最大豬企,他始終強調技術驅動的增長邏輯。2025年全國兩會上,秦英林提出“用智能化賦能傳統養殖”,牧原已研發30余種智能裝備,應用超220萬套,巡檢機器人、空氣過濾豬舍等技術處于行業領先。這種技術基因或將成為港股市場講好“新故事”的籌碼。
但在激進創新與風險把控之間,秦英林需要找到平衡點。資料顯示,其個人持股的質押比例已從2.35%降至1.21%,顯露出降低財務風險的意圖。此外,秦英林的決策風格也面臨考驗。他在內部推行“創新不問過錯”機制,鼓勵團隊冒險試錯,但資本市場更看重可預測的業績增長。如何向港股投資者清晰傳達戰略方向,兼顧技術創新與財務穩健,將成為牧原管理層的新課題。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8680-0.html凈利潤暴增519%后,秦英林再謀港股融資:牧原股份的智能化與國際化能否抵御豬周期風險?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