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3·15晚會。晚會揭露,近年來互聯網上涌現出大量所謂“精準獲客”廣告,聲稱通過“大數據獲客軟件”,商家能夠精準獲取目標人群的消費習慣、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
據央視財經報道,獲客軟件能夠將商家想要的關鍵詞設為標簽,軟件會自動在選擇的短視頻平臺上掃描評論區,一旦發現與標簽詞相關的評論,就會強行抓取這個用戶的電話、微信賬號等信息。此外,獲客軟件還能幫助商家監控和偷取自己同行的直播帶貨數據,去對方的直播間“截流和引流”。有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這些軟件都是用爬蟲技術,偷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
現實中的種種場景正是這一困境的生動寫照:在路邊點一份炸雞、一杯奶茶要掃碼,在餐廳點餐要授權手機號,在健身房辦理會員要登記身份證號,在母嬰店領取試用裝要填寫家庭成員信息......不經意間,姓名、證件號碼、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關鍵信息或已在多個環節泄露,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您還需要找家政嗎?”這是家住北京的李女士不知道第多少次接到家政公司打來的電話。一開始,她還會禮貌地回絕,到后來,她不等對方說完就直接掛斷電話。
2022年,李女士在為家中老人尋找保姆的過程中登錄了某家政平臺,隨即便收到平臺銷售人員致電。老人離世后,李女士曾明確表示不再需要家政服務,可之后一年,平臺客服仍隔三差五給李女士撥打電話進行推銷,令其十分不滿。
家住南京的吳先生有類似經歷。他在某購車平臺挑選意向車輛并按要求輸入個人信息后,便遭遇了電話“轟炸”。多家4S店銷售人員的電話接連不斷地打來,其中一些甚至來自他從未主動咨詢過的門店。當他問來電人員如何獲取到自己的信息時,對方并沒有給出明確回復。
在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此類現象并不鮮見。
圖源:圖蟲創意
平臺與日常生活強耦合,個人信息安全亮紅燈
今年初,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較2023年12月提升1.1個百分點。
其中,網絡文學、網上外賣、網絡支付和在線旅行預訂的用戶規模增長最快,較2023年12月分別增長5474萬人、4777萬人、7505萬人和3935萬人,增長率分別為10.5%、8.8%、7.9%和7.7%。
巨量的網絡參與者背后蘊藏著海量的信息。一條條社交平臺的分享記錄、一筆筆電商平臺的購物訂單、一張張普普通通的自拍照,都在大數據時代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成為提取普通人出行軌跡、日常消費習慣甚至身份信息的媒介。
據央視財經報道,一款名為“點點蟻”的獲客軟件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偷偷地強行抓取用戶個人信息。在工作人員演示時,軟件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就輕松抓取了6個客戶信息。
一家名為智優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也宣稱,他們掌握著大量被精準標注的個人信息資料,供客戶購買使用。
這家公司的田經理告訴央視財經記者,只需要在地圖上選擇要獲取什么地方的個人信息數據,系統就會自動列出他們公司掌握的當前地區的個人信息,以及所屬各行業的具體數量,標簽有餐飲、教育、木材加工、口腔醫院等。
在調查過程中,知情人還告訴央視記者,市場上現在最厲害的“獲客”公司,不僅是在互聯網上偷數據,還能使用手機的三網通信大數據進行獲客。在這份宣傳資料上記者看到,這家公司將個人用戶分為9種類型,個人標簽達到3800項,網站2億多、6萬個互聯網品牌、手機品牌更是多到2000種,每日處理數據量達到100億條。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然而身處這樣一個網絡高度普及、隱私數據大量流轉的時代,部分公眾的信息甄別能力和隱私保護意識仍顯不足。根據《報告》,截至2024年12月,能夠熟練“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并辨別真假”的網民占比僅為28.8%,雖較2023年12月提升1.2個百分點,但依舊處于較低水平。誤導性信息與網絡安全隱患已無孔不入。
據大河報報道,大四學生小符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照片后,被婚戀機構盜圖編造信息,發布不實相親帖,使其深受困擾。在一個帖子中,他被塑造為“95年出生的北京理工男”,在另一個帖子里,他又變成了“不介意女方離異的重慶34歲博士”。其中有帖子收獲了千余點贊、數百條評論,評論區里不乏有信以為真的網友留言:“如何認識呢?”“介不介意異地一下?”
除身份信息被冒用,生物特征數據的濫用風險更值得警惕。人民日報曾發文警示,拍照時簡單的剪刀手動作就有可能泄露指紋信息。不法分子可通過提取指紋制作硅膠膜,用于破解手機支付等功能實施詐騙。
技術進步之下,面容、聲音克隆也已成為現實 —— 通過提取五官、膚色紋理、微表情等面部特征和音色、語調等聲音特征,轉化為數學模型后,生成與真人容貌、原聲高度相似的合成產物。這意味著,只需獲取當事人少量語音或面部特寫素材,即可快速實現“復刻”,為電信詐騙等犯罪提供技術支持。
數字思維智能科技公司研究員左延鵲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人臉識別門禁、指紋識別、聲紋解鎖支付等場景,個人信息具有惟一性。信息一旦泄露或導致身份盜用,用戶將永久失去對這些數據的控制權。
北京卓浩律師事務所王明明律師進一步表示,從法律專業角度看,個人信息泄露會存在巨大的法律風險,會導致姓名、住址、電話等敏感信息被濫用,以致個人隱私權、名譽權等人格權利受損,進而極易發生銀行卡被盜刷、信用受損事件,甚至發生被不法分子利用技術偽造聲音、形象實施詐騙或誹謗等違法行為。
他對記者說,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滲透的背景下,個人隱私被侵犯呈現出技術隱蔽性、主體復雜性和責任擴散性等新特點。個人隱私在AI相關場景中被侵犯,涉及數據采集方、算法開發者、網絡平臺等多方主體,呈現侵權主體多元化、責任邊界模糊化等特點。
多方呼吁完善信息保護機制
從智能汽車內置的先進傳感器,到智能家居設備中的語音識別系統,再到工作場景里的智能辦公軟件,智能化技術正全方位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數據的收集規模日益龐大、維度愈發精細,數據泄露風險也隨之極速攀升,傳統防護手段已難以應對新型技術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今年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近年來,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頻發,給公眾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威脅,也凸顯網絡犯罪防治的緊迫性。從法律層面加強監管和規范,能有效遏制網絡詐騙的蔓延。
對此,苗偉代表建議繼續完善網絡立法,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邊界;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嚴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違規行為;通過法治、監管和宣教的多維度協同,構建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工會主席馮鴻昌也表示,個人信息泄露確實已經成為一種“公害”。盡管檢察機關已經將個人信息保護以及反電信網絡詐騙當成重點打擊和整治對象,值得肯定。但是從個體的感受來講,侵犯個人信息情況依然嚴峻。“建議檢察機關在辦理此類案件時,要注意深挖源頭。我們的信息是被誰賣出去的?房產中介、酒店、各類網站可能都是重災區,要落實對企業的監管責任,必要時依法嚴厲追究其刑事責任。”
在央視財經的報道中,除智優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外,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綠信科技有限公司、企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啟科科技有限公司被點名。報道還提到,“精準獲客”軟件被賣給了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萊醫美等公司。
政策、法律層面加強約束,個人也要提升隱私保護和相關法律意識。
“個人注冊網站或APP之前要注意閱讀《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根據內容來確定是否點選‘同意’并注冊賬號。注冊賬號后,仍然存在網站運營者未經個人同意把收集的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給第三方的可能,從而導致個人遭受經濟損失的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岳運生建議,用戶可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要求網站或APP運營者承擔侵權責任,網站運營者如不能證明自己對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沒有過錯的,應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用戶還可以依據注冊網站或APP時點選同意的《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要求未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的運營者承擔違約責任,賠償自己遭受的經濟損失。
針對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新型隱私威脅,左延鵲建議普通用戶在日常生活中關閉非必要權限(如麥克風、相冊、位置)、使用虛擬手機號/郵箱注冊非關鍵服務、在照片分享前刪除元數據(EXIF信息)。同時還應定期清理智能設備的歷史數據(如語音助手錄音記錄),為家庭攝像頭設置物理遮擋開關等。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2848-0.html瘋狂盜取隱私信息!揭秘“獲客軟件”亂象:1分鐘內抓取6個“客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