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偉
當前,人工智能(AI)對高校的影響是全面且深入的,這已成為高教界的共識。不過,這種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得當,將大大有助于高校相關工作的開展,反之則很可能起到反作用。這一點在高校開展的科研活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中又以對科研誠信的挑戰為甚。
不可否認,面對這種挑戰,國內很多高校已在積極應對,并采取了很多保證科研誠信的措施。但根據筆者觀察,當前高校在相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視。
有規定,但覆蓋度有限
近兩年,伴隨著AI在國內高校的普及,很多高校已經在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探索。比如,復旦大學曾于2024年底出臺《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列出了允許和禁止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的范圍,此舉曾引發很多人的關注。
事實上,在復旦出臺此規定之前的2024年9月,天津科技大學就曾發布《關于2024年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查重和AIGC檢測的通知》(2025年沿用),明確要求對所有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智能生成內容檢測。此外,包括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在內的很多高校也曾出臺相關規定。
然而,相對于國內超過3000所高校的巨大體量,此類高校依然屬于少數。
除院校覆蓋面不足外,當前高校對AI使用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方面,而對學生課程作業,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撰寫的學位論文,以及教師項目申報等其他科研活動中的AI使用規范卻鮮有覆蓋。
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所從事科研活動的研究性更高,也更應對其AI的使用給予嚴格規范,這方面我們似乎重視不足。
此外,盡管伴隨著AI的普及,很多高校不斷推出如何使用AI輔助教學、幫助行政管理人員提高效率等的講座,但筆者發現,高校針對AI在科研活動中的使用規范、如何預防AI可能產生的科研不端問題所組織的培訓卻很少。這很容易使師生在科研活動中不清楚AI的使用邊界和禁區在哪里。
比如,有老師在新媒體平臺分享其通過AI評閱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心得體會,殊不知從“負責任的研究”角度,該行為并不被允許;再比如,有老師宣揚自己利用AI工具,在兩小時內便完成了項目申報,并大肆贊揚AI工具的“效率”,但事實上直接將AI生成內容作為申報書內容的行為也是被相關規范所明確禁止的。
建立“全覆蓋”的規范體系
基于上述現狀,筆者認為在現階段,國內高校應針對AI的使用制定“全覆蓋”的規范。
此處的“全覆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全員的覆蓋,即不僅針對本科生,也要針對研究生、教師以及所有科研人員,讓每個人都明晰AI使用的規范;二是對科研活動全環節的覆蓋,不僅要覆蓋科研活動的開始階段,也要覆蓋其過程,以及成果的發表等最終階段;三是對全內容的覆蓋,不僅要覆蓋畢業論文(設計),也要覆蓋學生的作業、發表的成果、項目申報書等,使AI在科研活動中既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又不違反科研誠信。
當然,高校的相關工作要依據權威規定。在這方面,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科技部監督司發布的《負責任研究行為規范指引(20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科研誠信規范手冊》,以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牽頭完成的《學術出版中AIGC使用邊界指南2.0》等文件均可參考。
制定規范是依規落實的前提
必須承認,受當前技術條件的限制,即使通過軟件識別出疑似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也只能是“疑似”,往往并不能確定。此外,AI生成內容在科研活動中所占多大比例比較合適,當前也沒有定論,這些都導致高校落實已出臺辦法、規定的效果并不好。由此,有聲音認為高校現階段出臺規范的意義不大。
然而,筆者對此卻并不以為然。
首先,完整而成熟的規范對相關人員的行為有直接的引導作用,能指引其按照正確規范行事。其次,規范可成為判斷科研不端及進行懲戒的依據。規范能清楚表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凡是違背規范的行為都可以依據規范予以懲戒。再次,規范的制定體現了相關工作的被重視程度,這會對規范針對的客體產生很大影響。最后,規范的制定是依規落實的前提。制定規范和落實規范屬于兩個階段,有明確的先后順序。只有先制定好規范,才談得上依規落實。
在培訓方面,除常規培訓外,高校還應加強面向師生“在科研活動中AI使用規范”的培訓教育,以預防AI在科研活動中濫用,避免科研不端事件大規模發生。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訓教育,高校要讓廣大師生在相關規范的指引下合規使用AI,使AI切實、有效地輔助師生高質、高效完成科研工作。
此外,高校還應設立科研誠信專員崗。
需要明確,高校科研誠信專員崗并非專門為應對AI挑戰而設立。事實上,早在AI大規模進入高校前,有關部門就曾倡導高校設立相關崗位。只不過AI在科研活動中的普遍應用,給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更加突顯了這項工作的緊迫性。
有了更專職、專業的科研誠信管理人員,高校才能在當下這個科研誠信面臨多重挑戰的時代,及時、準確地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清晰明了地答復師生咨詢,高效地開展科研不端調查等。
總之,在當前我國“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高校在積極擁抱AI的同時,也要謹慎應對AI給高校科研誠信帶來的挑戰,以更好地為國家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報》(2025-05-13 第3版 大學觀察)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167-0.html應對AI對科研誠信的挑戰,高校準備好了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