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研工作要主動回應現實問題,尤其要加快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不應在兩者之間反復空轉,需要找準問題、快速轉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近日舉辦的第77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說。
會上,高福表示,近年來,學術界的一個趨勢是“為了發表而研究”,而不是“因為問題而研究”。這導致“有時論文發了,產品卻沒了,科研陷入空轉,浪費了國家資源”,國外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如此一來“只能生產一堆學術垃圾”。對此一些國家已開始批判這類“看起來熱鬧、實際上沒用”的產出。他說,這雖是外部聲音,但也值得國內反思。
高福。馮麗妃攝
科研:應回歸需求
在高福看來,科研之道,應為解題之道。
“題”來自兩個方面:第一道題,是做基礎研究,要實現理論突破、改寫教科書;第二道題,是直接做為人民服務的產品。
“不能為了發文章而搞研究,而是為了研究問題才寫文章。”高福說,“如果一個項目既不能推動學術原理,又不能落地解決實際問題,那就要問一句:我們為什么要做它?”
此次香山會議旨在探討肺臟與呼吸道黏膜免疫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凝練呼吸道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推動該領域原創理論突破與干預策略指導。會上,高福呼吁,把基礎研究和現實問題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醫學研究不能一味追熱點,發完論文就‘刀槍入庫’。如果醫學科學問題不從臨床來,將會培養一批只會寫論文的科學家。”高福說。
以流感病毒為例,他表示,除了疫苗,全世界都希望找到能夠廣譜性的高效治療藥物。而近期,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研發的抗流感病毒新藥——瑪舒拉沙韋,就是一款“為人民服務的產品”的范例。該產品不僅能有效緩解流感重癥,還能降低家庭內部傳播風險。
高福還表示,科研人員要有點兒“冒險精神”,創新不是喊出來的,要敢干、敢試,才能推進科研往前走。
科普:構建“信息病毒”免疫屏障
除了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高福近年來還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學傳播工作中。“我現在近一半的工作時間都在做科普,今年要寫5本面向娃娃的科普書。”他說。
高福強調,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對糾正公眾誤解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導致一些公眾對科學信任度降低的原因就是大量“偽信息”“假科普”在網絡上傳播,研究病毒的他將此稱為“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并提出“信息病毒(Inforus)”的概念。他認為,科普工作就是抵御這種“信息病毒”的“疫苗”。
“拿疫苗為例,新冠疫情后期,各類謠言和誤導信息大量出現,使公眾對疫苗等科學成果產生誤解,瞧著有些老百姓對疫苗的認知走向了極端,我感到特別難受。”他說,“科學家有責任站出來糾正誤導信息,彌合科學與公眾之間的認知鴻溝。”
除了做科普報告,高福對抗“信息病毒”的一種策略是構建“免疫屏障”——創作科普叢書。目前,他和團隊已經完成系列科普圖書,如《流感病毒:躲也躲不過的敵人》《艾滋病毒:隱藏在身邊的敵人》,他們還在完成該系列的其他作品。他相信,從娃娃抓起的科學普及不僅能培養下一代的科學素養,也能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在社會中慢慢建立起一層可信任、能理解的科學氛圍。
同時,高福也在積極推動學術傳播平臺建設,他與其他學者共同創辦學術期刊《hLife》。“其中‘h’代表健康(healthy)、快樂(happy)、和諧(harmonious)。”他說,學術期刊在21世紀應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尤其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傳播要注重提升“科學性”與“可信度”,為公眾提供權威、準確的科學信息。
“不能因為科學被質疑,就讓科學退后。科學不能退后,科學正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他說。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3556-0.html高福院士:科研之道,應為解題之道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陳立泉的“冒險”之旅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