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天,當一些同期畢業的博士生仍在四處投遞簡歷時,31歲的劉澤平已完成從博士生到“教授”的跨越。去年6月份,他從湖北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1月即以“校聘教授”身份入職江西農業大學。
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當下,這位青年學者憑借在食品釀造微生物領域的一系列成果,走出一條“非典型”學術晉升之路。
近日,劉澤平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分享了他獲得心儀offer的過程。
1 一個東北青年的科研初心
2019年4月,齊齊哈爾大學的實驗室里,26歲的劉澤平正蹲在培養箱前,記錄著一組土壤微生物的數據。導師拍了拍他的肩膀:“這批促生菌的數據不錯,咱們和生物肥料公司的合作有了新進展。”
這是劉澤平碩士期間參與的企業橫向項目——利用微生物菌肥提高水稻產量。彼時的他不會想到,5年后,自己會直接成為一名微生物研究的“教授”。
“我對‘看不見的世界’著迷。”劉澤平說。本科選擇生物技術專業,碩士深耕微生物學,從黑土地的根系促生菌,到污染土壤的修復菌株,他像偵探般追蹤著微生物的蹤跡。碩士畢業那年,他選擇留校任教一年。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想深耕科研,博士學位不可或缺”。
2020年秋天,他背上行囊南下武漢,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湖北工業大學兩位教授李冬生和汪超研究團隊的一員。
武漢的濕熱空氣裹著桂花香,使湖北工業大學的校園充滿江南氣息。剛下火車的劉澤平站在學校門口,擦了擦額頭的汗,對這座陌生的城市感到無所適從。
此時,團隊負責人之一、湖北工業大學副教授徐寧主動帶他熟悉實驗室環境、講解儀器功能、梳理團隊研究方向。“徐老師連文獻檢索和課題項目書寫技巧都親自示范,這份細致讓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劉澤平感慨道。
真正的挑戰始于科研實踐。“多虧團隊導師的指導,讓我得以迅速找準方向,全心投入研究。”劉澤平坦言。2020年,導師李冬生的一句話給了劉澤平很大啟發——“中國傳統食品釀造不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句話點燃了他對釀造微生物的探索熱情,他也由此開啟了與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的深度對話。
2 醬油缸里的技術革命
醬油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劉澤平的博士課題主要圍繞醬油釀造工藝的創新展開。
傳統醬油釀造依賴單一米曲霉發酵,風味和效率受限。劉澤平及團隊以傳統醬油釀造為研究對象,突破性構建米曲霉與酵母菌的共生發酵體系,首次揭示微生物組在醬油揮發性化合物生成中的關鍵作用,顯著提升了醬油的風味與品質。這一成果不僅發表于中國科學院一區期刊,還與企業合作落地,為醬油釀造行業提供新的技術路徑。
“醬油釀造研究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價值。”劉澤平說。2022年,該團隊與湖北本土企業湖北土老憨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過生物催化技術提高了柑橘皮渣中特征黃酮橙皮苷和柚皮苷溶出率,構建了獨特的釀造微生物種群并應用于醬油釀造中,成功開發出兼具橘香風味與健康功能的新型醬油。如今,這款“柑橘醬油”已走向市場,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當地柑橘產業發展。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劉澤平系統開展釀造技術研究,累計主持和參加了10余個科研項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9篇。其中,中國科學院一區SCI論文6篇,獲評2021年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年度優秀論文等。
依托校際聯合培養平臺,他于2022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開展為期兩年的跨學科研究,將釀造微生物技術延伸至生物材料領域。
在加拿大期間,他不僅主導完成了脂質利用—材料化學課題組的菜籽粕復合薄膜產業化項目,更受阿爾伯塔塑料回收協會邀請,在2024年塑料循環會議上進行全英文海報展示與成果匯報,獲得了一些國外專家學者的好評。
3 “校聘教授”的積極探索
2024年10月求職季,畢業4個月的劉澤平正在找一份符合期許的工作。“讀博之前我就在為科研道路做規劃,希望將來進入高校當教師。”劉澤平表示。在導師團隊推薦下,他把目光投向江西農業大學。
劉澤平的“破格晉升”得益于相關高校人才引進政策的創新。《中國科學報》了解到,江西農業大學將劉澤平作為“第五類高層次人才”引進。
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慶華表示:“學院實施校聘教授政策已有七八年,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劃分了七級人才梯隊,第五類人才實際職稱為副教授或講師,但在學校層面可享受教授待遇”。
在張慶華看來,校聘體系是人才成長的緩沖帶——不同于國家職稱序列的剛性要求,該制度為青年學者開辟特殊通道:既避免“唯職稱論”對科研活力的束縛,又通過三年周期的漸進式考核保持競爭壓力。
“科研業績始終是我們在考核時的首要標準。”張慶華表示,“今年我們收到簡歷超過100份,和劉澤平同年競爭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但劉澤平在國內外取得的高水平學術成果和國際交流背景使其脫穎而出。”
記者在招聘公告中看到,該校明確2024年計劃引進的7個崗位,第五、六類人才分別匹配校聘教授、副教授待遇,配套安家費、科研啟動金、房補等組合福利。
作為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舉措之一,江西農業大學“校聘教授”制度并非個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3年以來共聘用校聘教授10人;浙江師范大學對特別優秀者開放校聘教授通道;安徽理工大學則為四類博士人才提供校聘教授待遇……
在考核制度上,不同于部分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江西農大采取漸進式考核:以三年為考核周期,科研指標達標者可申請晉升;晉升通道持續開放,不同崗位待遇對應差異化考核標準。
面對考核要求,劉澤平直言:“成果厚度與團隊協作是立身根基。當前我更專注于能力的提升,在時間規劃、項目管理中向資深老師學習,完成從積累到突破的過渡。”
4 既是“教授”,又是散打冠軍
科研之外的劉澤平有著鮮明的角色反差——作為黑龍江省武術散打冠軍,他自18歲起參加十余場職業賽事,至今仍堅持每日一小時鍛煉。
“科研和散打都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坦言,“重復千百次的實驗與訓練同樣枯燥,但突破瓶頸的瞬間會讓所有堅持變得值得。”
這位年輕“教授”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熱愛運動、熱愛旅行。在加拿大訪學期間,從多倫多的NBA賽場到尼亞加拉瀑布旁的冰球聯賽,從中國球隊海外征戰的看臺到橄欖球賽的觀眾席,不時能看到他為中國隊振臂高呼的身影。
“姚明用籃球智慧打破文化壁壘,張偉麗以格斗精神突破性別桎梏,體育精神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他說。
如今,他的身份從博士生轉變為“教授”,既要完成科研指標,又要平衡教學任務,壓力增大了。但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團隊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我要把這種能力傳遞給學生。”
對學生,劉澤平有兩點建議:一是常懷感恩之心,“沒有人能獨自成功,導師、團隊甚至企業合作者都不可或缺”;二是擅于制定計劃并堅持執行。
目前,他正嘗試將微生物研究與農業領域相結合,探索跨學科新方向。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微生物的‘交流機制’是我的下一個課題,我想弄清它們在食品發酵中如何相互作用。希望未來能推動中國傳統釀造工藝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文中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3477-0.html31歲博士生,畢業即成“校聘教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