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3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清潔能源材料與器件團隊侯宇教授、楊雙教授等在《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鈣鈦礦晶格的石墨烯聚合物增強,用于耐用的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發現了鈣鈦礦光伏不穩定性的關鍵機制——光機械誘導分解效應,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機械增強鈣鈦礦材料的新方法,制備的太陽能電池器件在標準太陽光照及高溫下的T97(即工作壽命衰減到97%)工作壽命創下3670小時新紀錄,該研究成果將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應用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科學》期刊發表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網站截圖
作為光伏電池的關鍵組分,鈣鈦礦材料表現出典型的軟晶格特性,在水氧、光照、高溫和電場等環境因素作用下,容易發生化學分解及結構退化,導致器件效率大幅下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一般由五層組成,從上至下分別為導電玻璃、空穴傳輸層、鈣鈦礦、電子傳輸層、金屬電極。而石墨烯具有超高模量(約1 TPa),是鈣鈦礦材料模量的50~100倍,且具有均勻致密、耐機械疲勞和化學穩定的優點。有沒有可能借用石墨烯這個“外援”,來提升鈣鈦礦的穩定性呢?然而,石墨烯與鈣鈦礦并不兼容,如何實現是一大難題。
華理團隊發現,可以通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界面耦合方式,將單層整片石墨烯組裝到鈣鈦礦薄膜表面,從而實現兩者的高均勻度、多功能性集成。由此,一個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形成。
通過動態結構演變實驗和計算模型相結合,研究團隊驗證了該耦合界面結構在工作條件下,能夠有效抑制晶格變形以及橫向離子擴散,從而確保鈣鈦礦器件在光照、高溫及真空等環境下的長期穩定性。基于這一設計,太陽能電池在標準太陽光照及高溫(90℃)條件下,T97工作壽命達到3670小時。記者注意到,此前,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于2024年10月在《科學》上發文,采用原子層沉積(ALD)方法,用氧化錫代替富勒烯電子傳輸層,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長期穩定性。該團隊實現了功率轉換效率超25%的太陽能電池,在65°C的功率點運行2000小時后,仍保持95%以上的初始效率。其認證的T97工作壽命為“超1000小時”。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2541-0.html我國科學家在太陽能電池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工作壽命創下3670小時新紀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誦讀經典 尊師承道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