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教育”成為教育變革的新趨向,特別是DeepSeek橫空出世,正在加速引發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和范式變革。人工智能技術極大地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打破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高校作為人才和創新高地,唯有以變應變,主動擁抱智能時代,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才能重塑教育新范式和新形態。
學校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持續發力教與學融通改革,探索智慧教學創新發展,校園信息化建設硬件設施得到改善,教師數字化教學素養得到提升,學校獲批遼寧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校”。2024年學校培育建設40門“人工智能+”課程項目,積極探索應用大模型創新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并與超星、雨課堂等公司合作,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教師在“我教的課”中可以選擇應用DeepSeek大模型助力課程設計與教學資源開發,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近期,學校主動適應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的挑戰,2月28日下午在啟智樓222會議室組織召開“邂逅DeepSeek: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的重塑”研討會,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延明出席會議并講話,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教學管理人員和合作課程平臺技術人員等齊聚一堂,聚焦AI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探討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杠桿,助力我校數字化教育轉型,共筑AI教育新圖景。會議由教務處副處長張楠楠主持,教務處處長李青作總結講話。
研討會上,人工智能學院張曉玲教授先以“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DeepSeek時代教育的永恒價值”為題,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來龍去脈,通過對比分析目前熱點大模型技術,指出我國自主研發的DeepSeek模型通過算法創新、開源共享等打破算力壟斷,逐漸從大模型競賽轉向效率革命,推動AI技術普及和發展加速。此外,張曉玲教授以教育教學過程中豐富生動的應用實例和詳實量化的數據,引導師生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對教育教學的深刻影響,挖掘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永恒價值點。
本科生研討組
研究生研討組
教師代表研討一組
教師代表研討二組
教學管理研討一組
教學管理研討二組
研討會以“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杠桿,撬動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的同步提升”為主題,通過頭腦風暴會議組織師生代表開展研討交流,促進思想碰撞。師生討論熱烈,從不同視角找到多種大模型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打開方式”,勾勒出一幅幅“AI賦能教育”的清晰應用場景。師生一致認為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師發展等各環節科學應用大模型,可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大家也深刻意識到,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背景下,正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在新一輪科技創新的賽道上,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錯失機遇,陷入被動。通過研討和交流,師生達成共識,必須把握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變革的機遇,積極應對,為我所用,讓教師更加創造性地教,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通過深入交流研討,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凝聚了適應變革的共識,分享給廣大師生如下“應對之策”。
給教師的五條對策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師除了傳授知識,讓學生掌握技能,拓寬眼界,還必須發揮價值引領、道德示范、情感涵濡的獨特性作用,更多地從教書走向育人。無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手段、場景如何改變,教師教學生如何做人的首要職責不會變,必須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授法重于授知!AI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知識獲取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技術語境下,教育系統必須完成從“信息容器”向“創新孵化器”的認知架構升級。知識的傳授已不再是教育的單一重點,激發想象力,培育創新思維,成為了教育面向未來的關鍵使命。教師在“知識傳遞”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創新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受限于資源與精力,全面且精準地踐行 “因材施教” 頗具挑戰。AI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這一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通過智能分析系統,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剖析,個性化調整教學內容與難度。讓每一位學生在教育的旅程中,都能沿著最適合自己的軌跡前行,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綻放獨特光芒。
教師作為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專業素養的提升直接關乎教育質量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教育教學變革,提升人機協同教學設計能力、智能教學場景創設能力等綜合駕馭運用AI的專業素養。重構課程體系,打破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把控教學活動,探索更加科學多元的評價方式,讓課堂煥發活力。
大學是創造知識的殿堂,大學教師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者。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在重塑教育生態的同時,也振聾發聵地提醒著廣大教師,必須深入了解 AI 相關前沿理論與應用成果,加快AI 技術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更好解決遼寧振興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有人工智能科研背景的老師要深入探討AI的關鍵領域與技術突破,推動技術創新,擦亮沈工大人工智能名片。
給學生的五條對策
人工智能是服務人類的工具,讓我們提升學習效率的“助教”,開拓新知的“伙伴”。學子們不能事事都依賴于人工智能,成為溫水里的青蛙,逐漸喪失學習能力,而必須回歸常識,借助AI更加刻苦學習,求真學問,練真本領。
“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類思維。作為學生要永葆好奇心、求知欲,大膽探索,小心求證,練就“最強大腦”。可以借助大模型進行深入的思辨和對話交流,實現主動性學習的有效激活。當大模型輸出的信息可能存在觀點片面、價值觀模糊甚至錯誤的情況,需要有足夠的辨別能力,批判性地吸收。
歷史潮流如洶涌波濤,順應著踏浪前行,書寫輝煌。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被AI重塑,而應積極出擊,主動學習AI相關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化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AI浪潮中,站穩腳跟,駕馭命運之舟,駛向成功的彼岸。
人工智能將拓展教育邊界,泛在智能的學習空間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景。跨越學科的“圍城”,才能激發無限的潛能,要用好人工智能進行跨學科學習,掌握相關專業領域的科學知識,并將其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專多能”的跨學科背景人才。
知行合一,為真知;知而不行,是無知。智能時代的工程思維培養亟需突破傳統“知識本位”教育范式,轉向實踐驅動的能力建構體系,不只停留在“理論上能行”,而是讓想法落地,構建實踐驅動的工程思維,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校在教育數字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讓師生真切感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變革,引導師生正確看待和使用大模型,擁抱教學新質生產力,充分釋放“AI+教育”的無限潛能,實現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AI大課1.0向AI4E2.0邁進。
后續,學校將通過開展各類培訓講座和研討沙龍等方式,以“智”提質,助力教育教學深層次變革,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穩步邁進,助力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跨越。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2300-0.html開學第一課 | 積極擁抱AI變革 共繪教育新圖景——沈陽工業大學為師生提供10條“應對之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