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截至7月28日午間休盤,華熙生物(688363.SH)收報52.43元/股,下跌2.6%,總市值252.54億元。拉長時間線觀察,該公司股價自2021年7月達到314.99元/股的歷史峰值后,便進入震蕩下跌通道。今年以來更是在50元/股附近徘徊,總市值約為250億元。
消息面上,日前,自稱曾擔任華熙資本市場部總經理、華熙生物首席執行官特別助理兼全球投資者負責人的李振(David),在社交平臺發布《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兒》,稱其于2018年發現華熙存在嚴重的財務造假和欺詐發行債券的行為。該消息迅速在醫美圈掀起波瀾,再次將華熙生物推向風口浪尖。
針對此事,華熙生物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指出,上述信息發布于境外網站,內容純屬捏造,惡意歪曲事實。同時澄清,信息發布者李某曾任華熙昕宇投資市場部總監,在華熙工作18個月。2018年,李某通過個人注冊的第三方公司,騙取本應支付給券商的900萬元。事情暴露后,華熙昕宇向公安機關報案。而李某為減輕罪責,曾向公司寫下《道歉信》。
華熙生物方面強調,相關信息是毫無道德底線的編造,涉嫌誹謗犯罪,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對此,李振也在社交平臺作出回應,稱看到華熙生物的最新聲明并不意外,認為聲明中的每一個詞匯、每一項指控都是精心設計、充滿暗示,是精準的升級版威脅,并表示“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故事才剛剛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華熙生物近年來首次遭到內部人士舉報。在醫美行業競爭不斷升級的當下,華熙生物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兒》共包含8卷58章,總計45萬字,每章內含有聲書、短句短視頻等。該網絡作品宣稱“不僅是一部關于財務造假、欺詐發行債券的記錄,更是資本、政商利益交換與司法體系被操縱的現實寫照,揭露了華熙內幕造假、權力勾結、莊股操盤的完整鏈條”。
從財務層面來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9年9月,華熙生物在回復上交所關于發行注冊環節反饋意見落實函的回復報告中,曾提及外部監查的情況,指出“發行人先后接受財政部就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美國FDA有關cGMP現場檢查、國家藥監局有關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證檢查等”。
其中,在會計核算及收入、成本、費用的真實性、準確性等方面,華熙生物表示不存在虛增收入、虛構成本費用、不存在通過關聯方等代為支付市場推廣費、不存在“兩票制”下醫藥行業市場推廣費的合規性、規范性等方面的問題;經過本次檢查,發行人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不存在重大違法違規的情形。
債券方面,華熙生物在2019年10月30日披露的招股書顯示,華熙昕宇于 2017 年 5 月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非公開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簡稱“可交換債”),并于 2017 年 12 月完成發行。
不過,2020年2月,北京證監局對華熙昕宇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在《華熙昕宇投資有限公司2017年非公開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第一期)募集說明書》披露的2017年上半年財務數據中,成本費用披露不準確,違反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第四條的相關規定。
天眼查信息顯示,華熙昕宇投資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為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持股66.8%;其余股份由第二大股東華熙匯美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穿透后顯示該公司是華熙國際集團(趙燕持有其80%股份)子公司。
對于李振方面的指控,尚需更進一步的調查與核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華熙生物首次遭到內部人士的舉報。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底,有舉報稱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以生計為要挾,在公司IPO前后以2億元價格強制低價回收員工價值8.8億元股票。此外,趙燕的創業伙伴、華熙集團聯合創始人之一崔廣平也稱,自己多年分紅未能兌現。
彼時針對此事,有華熙生物高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監管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審查結果,沒有處罰說明公司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2024年6月16日,華熙生物旗下高端院線品牌夸迪的前主理人枝繁繁(程菲)通過小紅書和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視頻,表示因夸迪官方客服號在所有夸迪經銷商群里公然“造謠”——稱代理商交了貨款但品牌不給發貨是因為所有貨款都在自己手里,已起訴華熙生物,并要求其公開道歉。
2024年6月26日,華熙生物通過官微發布聲明回應,“因為高速發展的歷史原因,華熙生物在人員引入時出現過魚龍混雜,個別行為作風有待商榷的社會人員被招聘到相關崗位,相關人員很快顯示出無原則無理想、做一吹十、炒作個人IP、毫無守法合規意識等個人作風。”
內部治理問題頻發的華熙生物,在2024年啟動了業務流程重塑、組織與人才變革、指標與績效體系變革等多個變革項目,刀刃向內推進治理革新。
2025年初,趙燕在內部講話時直言,“華熙生物近兩年有較大的業績調整,一部分是市場導致,更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意識到公司組織、人才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而主動‘踩了剎車’。目前華熙生物依然沒有走出危機,這種危機并不是因為業績的下滑,而在于現有組織的熵增遠遠超過了這個時代允許的速度,已經到了必須出重手整頓的時候。”
隨著管理架構調整,在2024年年報發布前,三位副總經理劉愛華、徐桂欣、欒依崢被調整出管理層。其中,劉愛華在該公司將不再擔任任何職務。而徐桂欣與欒依崢轉任業務副總裁,但不再屬于高級管理人員序列。此外,今年年初,華熙生物公告核心技術人員郭學平退休離任。
對于調整及變革帶來的影響,華熙生物方面稱,公司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逐步解決多項關鍵運營管理問題,為公司未來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管理變革和戰略升級雖然帶來了短期的業績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這些舉措將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推進內部變革的同時,華熙生物亦需直面外部競爭。其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也承認公司產品線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在玻尿酸賽道上尤為激烈。在此背景下,華熙生物也設立了“競爭情報部”,旨在“全面追蹤并有效應對任何與科學常識和科研趨勢背離的競爭性傳播活動”。
今年5月,華熙生物在官微發布《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一文,直指資本市場不斷追求新的公司題材,為了營造比透明質酸(玻尿酸)產業更大的預期,圍繞某重組膠原企業的研報中,出現了大量直接針對中國透明質酸產業的“對比研究”。
一時間,有關“透明質酸與重組膠原蛋白”“華熙生物‘炮轟’券商”的討論持續發酵。華熙生物方面稱這并非為了“炮轟”券商,“只是在遍體鱗傷后,用這種不得已的方式提醒這些機構:大家都是生態的建設者,沒有一個好的生態,沒有誰會是最終的成功者,也不會有屬于這個國家的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
從行業層面來看,隨著我國求美者的自我認同和個性審美日漸成熟,近年來,美學需求日趨增長,從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素到再生制劑等產品密集上市,醫美行業正經歷著技術升級帶來的深刻變革。
正如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的,“當前行業環境中,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倘若各企業紛紛陷入價格戰的泥沼,競爭將難以持續,生存空間必將受到嚴重擠壓,經營之路舉步維艱。反之,只有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即便在同質化嚴重的行業,也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之下,華熙生物的業績變化也形成了一條不容忽視的起伏暗線。
2024年,華熙生物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母凈利潤為1.74億元,同比下降70.59%。這一表現延續了自 2022 年以來的雙降態勢,且虧損幅度逐年加劇。對比來看,華熙生物2023年營收和歸母凈利潤的跌幅分別為4.45%、38.97%。
具體到各業務板塊,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功能性護膚品業務)2024年收入同比下滑31.62%,原料業務和醫療終端業務分別同比增長9.47%、32.03%。由此看來,公司業績下滑與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銷售下跌有著極大的關聯。
在回復上交所問詢函中,華熙生物具體披露了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四大核心品牌的營收情況。其中,潤百顏、夸迪、米蓓爾、肌活2024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23億元、6.49億元、2.9億元、2.7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大核心品牌的營收連續兩年同比下滑,潤百顏、夸迪的銷售收入跌破10億。據青眼情報數據,2023年潤百顏、夸迪、米蓓爾、BM肌活的營收同比下滑13.86%、18.64%、29.75%、35.19%;2024年潤百顏、夸迪、米蓓爾、BM肌活的營收同比下滑22.63%、41.69%、31.76%、52.06%。
對于業績表現及未來發展,華熙生物方面稱2024年是公司組織變革元年。2025年,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中,BM肌活與米蓓爾已率先進行組織結構優化,以建立“更扁平、更敏捷”的團隊架構,以期更迅速地響應市場變化與挑戰,2025年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有望觸底回升。
業績漲跌的背后,也離不開市場環境的變化。據多位行業內人士觀察,醫美市場從早年的玻尿酸主導到如今基本以再生和膠原類產品為主流。市場風向的轉變,無疑讓華熙生物面臨更嚴峻的業績考驗。進入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同比下滑20.77%至10.78億元,歸母凈利潤下降58.13%至1.02億元。
當前,李振舉報事件的后續走向尚待觀察,管理變革的成效仍需時間檢驗,業績能否觸底反彈也取決于戰略落地與市場反饋。對于華熙生物而言,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都將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軌跡。如此,也警示著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需平衡創新與合規。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8357-0.html華熙生物的“圍城”:股價下滑、舉報接連不斷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