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在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中心,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在工作人員控制下做動作。圖/新華社
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科技企業經營業績不確定性比較" />
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2025年3月1日,在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中心,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在工作人員控制下做動作。圖/新華社
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科技企業經營業績不確定性比較大,盈利周期也比較長,成功的有可能是爆發式增長,甚至是指數級的增長,失敗的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因此,吳清表示,“希望市場各方面能夠全面、客觀、冷靜地看待科技企業成長當中的風險”。
在當前這場由AI引領的中國資產重估行情中,市場各方追捧科技概念,致力于尋找下一家成功的科技企業,情緒高漲。在此情況下,管理層特別提到科技企業的風險和失敗的可能性,用心可謂良苦。
創新的本質是“反成功學”的
確實,當今時代也許已經成了一個全民追捧“成功學”的時代。許多“成功的創新”,尤其是那些在超前規劃、百般呵護、全力培育下取得的“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精心設計的成功學表演。
然而,創新的本質也許恰恰在于它是不能被設計的,因而是“反成功學”的。因為,創新行為本身就是一次次在失敗中尋找突破的冒險,科技企業的創新-成長史,就是一部失敗-進化的歷史。要理解創新規律,我們需要把目光從成功者的光環轉向失敗者的足跡。
有人可能會不屑一顧,這不就是在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再來這種老生常談了好嗎?是的,繼續泛泛而論“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是重新端上一碗“成功學”的老雞湯。關鍵是要從進化和生態的視角進行結構化反思,才能跳出“成功學”陷阱來看待失敗。
失敗有極高的進化和生態價值,是推動科技企業成長的隱秘力量。
失敗的進化價值,是從企業或產業的層面說的,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失敗是技術創新的必經之路。從半導體到人工智能,從新能源到生物醫藥,每一個重大技術突破的背后,都有無數失敗者留下的記錄。這些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技術進化的重要節點,其積累的寶貴經驗為后來者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例如,芯片設計企業的存活率遠遠不到10%,但是這些失敗者留下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為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說,正是大量失敗者留下的技術遺產,為后續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其次,失敗也推動了商業模式的持續進化。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共享經濟、平臺經濟、訂閱經濟等新興商業模式的成熟,都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錯與調整,而每一次失敗都在不同程度上重塑了行業的游戲規則,推動著商業生態的優化升級。
再次,在組織層面上,失敗是組織進化的催化劑。失敗迫使企業重新審視戰略方向,優化管理體系,提升創新能力。那些能夠在失敗中學習并進化的企業,往往具備更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從而也更加具備創新能力。
失敗的教訓更具借鑒意義
失敗還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即為社會創造一個創新的生態。
如前所述,失敗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價值,每一次失敗都在為整個行業積累知識,降低社會創新成本。尤其是,失敗者的教訓,往往比成功者的經驗更具借鑒意義。
還需看到,“彼之成本,我之利潤”,在一定意義上,大量失敗者付出的成本,可能會使得一個行業成為利潤豐厚之地,進而通過生態循環的渠道為創新提供激勵。
如果說為成功者提供經驗借鑒,只是失敗的生態價值的第一重含義。第二重含義則是,失敗者本身就構成了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系統要足夠大,不然就無從成為一個生態系統。敢于創新的企業越多,出現成功的創新案例的機會就越大。但是,大多數創新可能最終會以失敗告終,它們構成了創新的生態基礎,是“木秀于林”中的“林”。
說得更直白些,沒有大量的失敗者,就不會有創新的生態。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政府在創新生態中的角色,可能不在于規劃和支持,而在于創造法治、平等的創新環境,讓更多敢于直面失敗的企業涌現出來。
一個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必須能夠做到包容失敗、消化失敗、轉化失敗。眾所周知,硅谷的科技創業公司的失敗率就極高,但關鍵是在那里的失敗者都能夠快速重新啟動再出發。正是這種“失敗-學習-重啟-迭代”的機制,確保了創新活力的持續釋放。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鼓勵探索、獎勵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而包容失敗、消化和超越失敗至少同等重要。
由此而論,“失敗學”可能比“成功學”更珍貴,也不僅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如此。
撰稿 / 賈擁民(均衡研究所學術顧問,浙江大學跨學科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927-0.html“失敗學”才是科技創新的成功密碼 | 新京報專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