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yè)生滿懷信心趕赴考場。圖/IC photo
2025年全國兩會開啟,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簽,深入推進中考制度改革和試點工作,完善制度建設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fā)展。
陳偉志向媒體介紹,長期以來,“重點高中”以及后續(xù)評選的“示范性高中”等名號,事實上成為了政府、社會和學生家庭評判學校質量的標準:部分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導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擠壓特色發(fā)展空間。
在我國,“重點高中”作為優(yōu)勢學校的一種標志,由來已久。而“重點高中”在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長期優(yōu)于普通高中,其帶來的妨害教育公平、過度追求升學率導致教育功利化等問題也早就備受質疑。在我國由教育大國加快邁向教育強國的背景下,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簽,非常必要。
教育行政部門提出實施重點學校政策,目的是通過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以發(fā)揮領頭羊作用,帶動其他學校發(fā)展,進而提高我國教育發(fā)展質量。
客觀地說,“重點高中”制度,為培育優(yōu)秀人才、服務國家建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經濟實力和教育事業(yè)相對落后的時期,“重點高中”集中了優(yōu)勢資源,選拔和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學生,為高等教育源源不斷地輸送優(yōu)秀生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重點高中”這一教育制度安排,在我國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加快邁向教育強國的今天,已越來越不合時宜了。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口80%為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0.26%。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guī)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xù)10多年不低于4%。2022年,高校畢業(yè)生突破千萬人。
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了包括重點中學在內的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績;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已具備進一步深化中考等招考制度改革、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條件。
正如陳偉志委員所言,近年,各地一些以“重點”“示范”高中為代表的“超級中學”,通過跨地區(qū)掐尖招生,不斷搶奪優(yōu)質生源,形成了“虹吸效應”,擠占其他高中發(fā)展機會。雖然,2006年《義務教育法》修訂后對重點學校的設立進行了規(guī)制,但“重點高中”現象并未消失。
“重點高中”之所以成為“釘子戶”,根源還在于當前招考制度中單一化的分數評價和選拔機制。一般而言,家長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讀好高中、考好大學,仍然視此為獲得體面工作、成功人生的關鍵途徑。
家長們可能也對“重點高中”的弊端心知肚明,但在博弈心理下,還是不由得加入對“重點高中”等優(yōu)勢教育資源的爭奪。這種廣泛的需求,應該是“重點高中”盛行不滅的最重要內因。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爸攸c高中”占據大量優(yōu)質教育資源,導致普通高中的優(yōu)質資源相對匱乏,加劇教育不公平現象。在權利意識高漲的今天,人們對教育公平正義的呼聲值得認真傾聽。
同時,“重點高中”的標簽,會強化社會過度追求升學率和名校錄取率的認知。這種“指揮棒”效應,不但加劇教育功利化,還不利于人才綜合素質培育,導致偏離教育本質。
讓孩子們找到適合自己稟賦和個性的學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超級中學”,這或許是比“重點高中”更好的制度安排。同時,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簽,改革考試評價,也是鞏固落實“雙減”政策的應有之義。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柯銳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828-0.html“重點高中”標簽,為什么難摘掉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lián)網博主自發(fā)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