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立新(山東師范大學數字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在國際影壇,巴西導演小克萊伯?門多薩宛如一顆耀眼的星辰,綻放著獨特的藝術之光。2025年5月,他憑借《秘密特工》榮膺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一殊榮不僅是對其個人藝術造詣的高度認可,也讓全球觀眾將目光聚焦于他所構建的巴西電影世界。多年來,門多薩的電影以敏銳的視角、獨特的鏡語和深刻的洞見,詮釋著巴西的特色文化和社會現實,成為當代影壇的一道亮麗風景。
《秘密特工》海報 資料圖片
《水瓶座》海報 資料圖片
從影評人到電影導演
1968年,門多薩出生于巴西伯南布哥州的累西腓。早期,他在新聞傳媒領域耕耘,作為影評人與記者,頻繁為多家電影批評雜志撰稿。這段經歷讓他深入接觸到各類影片,對電影藝術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也為日后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獨特的審美經驗。
20世紀90年代,門多薩開始嘗試小說、紀錄片與短片創作。從這時起,他不斷探索電影表達的邊界,逐漸從錄像拍攝過渡到數字攝影和35毫米影片的制作,其間產出了多部短片,每一部都像是他在電影創作道路上的腳印,見證著他的成長與進步。
2012年,門多薩迎來了電影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推出個人首部長片《舍間聲響》。影片以累西腓市的一處中產階級社區為背景,當時該社區盜竊與搶劫案件頻發,居民人心惶惶,試圖聘請私人安保公司來保障安全。門多薩采用多線敘事,生動勾勒出社區的面貌,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此片在鹿特丹影展首映后便收獲眾多影評人的贊賞,還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作品讓門多薩嶄露頭角,也證明了他已經成功從影評人轉型為導演。
2016年,門多薩執導的《水瓶座》入選第69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這無疑是對他創作才華的又一次肯定。影片中退休音樂評論家克拉拉與三個孩子住在名為“水瓶座”的小屋中,而她所居住的這棟老建筑卻面臨被開發商收購拆除的命運,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故事。《水瓶座》上映后取得不俗反響,還被法國《電影手冊》評為年度十佳電影之一,進一步提升了門多薩在國際影壇的知名度。
2019年,門多薩與儒利亞諾?多赫內利斯聯合執導動作冒險電影《巴克勞》,再度闖入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并一舉斬獲評審團獎。《巴克勞》的故事設定在巴西一個叫巴克勞的村莊,村莊突然在地圖上消失,與此同時,兩個異鄉客的到來再次打破了這里的平靜。影片以獨特視角呈現巴西內陸鄉村的原始與鮮活,以創新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內涵贏得了國際影壇的高度贊譽。
2025年,電影《秘密特工》橫空出世,標志著門多薩的藝術創作攀上了新的高峰。影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77年,也是巴西軍事獨裁統治的最后階段,主人公馬塞洛本是一名教師,卻不幸卷入政治動蕩的漩渦,為躲避迫害而踏上逃亡之路。為了打造這部作品,門多薩耗費三年時間精心打磨劇本。在第78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進行全球首映時,《秘密特工》放映結束后贏得長達13分鐘的起立鼓掌。這部電影再次彰顯了門多薩在電影創作領域的深厚功底與無限潛力。
《巴克勞》劇照 資料圖片
記錄巴西社會現實與特色文化
檢視門多薩從影以來的作品,對巴西社會現實的表現和對巴西文化的再現是他一貫青睞的主題。
他的電影常常聚焦于巴西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歷的社會變遷,以及這一過程中人們對身份認同的困惑與追尋。在《舍間聲響》里,累西腓市中產階級社區原本寧靜的生活被頻繁的盜竊與搶劫打破,這不僅反映了社會治安問題,更象征著現代化帶來的秩序改變對傳統社區關系的沖擊。社區中不同階層居民面對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那些曾經因制糖業致富的家族逐漸衰落,卻仍試圖維持貴族式的生活;新躋身中產階級的人們則在不安中尋求新的保障。他們在社區中的互動、對安保人員的依賴與質疑,都凸顯了人們在現代化浪潮下對自我身份定位的迷茫與重新探索。
《水瓶座》則更為直接地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碰撞下人物的身份認同困境。克拉拉居住的小屋承載著她多年的生活記憶,開發商的收購企圖代表著現代資本力量對傳統空間的侵蝕。在與開發商及其代表周旋的過程中,克拉拉不斷地回憶過去,與家人、朋友的互動也揭示出她在面對社會變遷時努力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身份認同,以對抗現代社會帶來的身份迷失感。
《秘密特工》同樣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下人們的身份認同問題。在軍事獨裁統治的陰影下,馬塞洛被迫隱姓埋名地生活。他原本的教師身份被無情剝奪,新的身份只是為了生存而偽裝的外殼。他不斷在真實自我與偽裝身份之間掙扎,試圖在混亂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一絲自我認同感。
對社會階層差異與矛盾的展現是門多薩關注的另一個主題。電影《巴克勞》中,巴克勞村莊里生活著不同階層的人――醫生、農民、商人、教師等,他們雖看似和諧共處,但階層差異依然明顯。底層群體遭受著暴力侵害,政客們用垃圾車給居民送去過期食品和藥品,表面上是“救濟”,實則是虛偽的作秀,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社會矛盾。村莊里有限的資源分配不均,也導致不同階層之間潛在的緊張關系,如在水源缺乏的情況下,各階層為了生存而產生的微妙競爭與沖突,都被門多薩敏銳捕捉并呈現出來。在《秘密特工》中,社會階層差異同樣通過一些細節得以體現。馬塞洛作為被追捕的對象,在逃亡過程中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有同樣身處困境的底層民眾,也有獨裁政權下的特權階層。門多薩通過這些情節,揭示了軍事獨裁統治時期階層差異對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以及不同階層在社會動蕩中的處境和命運。
對巴西本土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也是門多薩電影的重要主題。在《巴克勞》中,村莊里的歷史博物館成為當地居民銘記身份、傳承文化的重要象征。盡管村莊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諸多困境,如在地圖上消失、外界勢力的干擾,但居民們堅守著本土文化的根脈。博物館中展示的物品、記錄的歷史,是巴西鄉村地區獨特文化的體現,它們見證了村莊的發展變遷,也維系著居民們的情感紐帶。《水瓶座》里,克拉拉作為音樂評論家收藏的大量書籍和唱片是巴西音樂文化的一部分。面對現代社會的沖擊,克拉拉對這些藏品的珍視,以及她在回憶中對音樂文化的贊美和追溯,都表現出人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堅守。《秘密特工》也巧妙融入了大量巴西本土文化元素。影片中狂歡節的場景熱鬧非凡,色彩斑斕的服飾、熱情洋溢的音樂舞蹈,這些都是巴西文化的鮮明符號。門多薩通過這樣的呈現,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巴西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
《舍間聲響》海報 資料圖片
鮮活人物勾勒巴西社會群像
門多薩的電影世界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這些人物成為他生動描繪巴西社會現實和特色文化的最佳載體。
《水瓶座》中的克拉拉思想獨立,對生活有著自己的堅守。她深知小屋對于自己和家族的意義,那是承載著幾十年生活記憶和文化情感的地方。在與開發商及其說客周旋的過程中,她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在與外界抗爭的同時,克拉拉還要面對家庭內部的分歧――孩子們對她拒絕出售房屋的做法并不完全理解,但她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她的堅忍并非盲目,而是源于對自我價值和文化傳承的深刻認知。通過克拉拉這一形象,門多薩展現了巴西女性在面對社會變革和外部壓力時的強大內心和抗爭精神,她們不再是被動接受命運安排的群體,而是能夠主動捍衛自己權益的行動者。
在《舍間聲響》中,門多薩塑造了一群精神焦慮、靈魂難安的中產階級形象,其中以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比阿特麗斯最為典型。社區的治安問題讓這位母親陷入極度的不安與焦慮之中,鄰居家看門犬的狂吠更是加劇了她的精神緊張,使她變得疑心重重甚至有些瘋狂。為了尋求安全感,比阿特麗斯和其他居民一樣,將希望寄托在私人安保公司身上。然而,隨著安保人員逐漸掌控社區,她又陷入對隱私和自由喪失的擔憂中。她的迷茫反映出中產階級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對自身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確定。他們渴望找到穩定和安全感,卻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失去原有的一些東西,這種內心的煎熬被門多薩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巴克勞》中,門多薩通過鄉村女醫生多明加斯表現了頑強生存的鄉村居民形象。在巴克勞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村莊,藥物緊缺使得多明加斯在為病人治療時困難重重。但多明加斯并沒有放棄,而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自己的專業知識盡最大努力救治村民。村莊面臨外界勢力的侵擾――如虛偽政客的操控和美國小隊的襲擊,多明加斯與其他村民一起,積極參與到保衛村莊的行動中。通過多明加斯以及其他村民形象,門多薩展現了巴西鄉村居民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始終不向命運低頭,努力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和生活方式。
此外,門多薩在《秘密特工》中刻畫的馬塞洛這一知識分子形象也讓人印象深刻。馬塞洛作為一名科技專家,因反對軍事獨裁政權而被迫逃亡。瓦格納?莫拉通過精湛的演技,演繹出馬塞洛在逃亡過程中的復雜心境――他在累西腓的小心翼翼,對兒子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對獨裁政權威脅時的不屈抗爭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個形象讓觀眾看到了巴西知識分子為了正義和自由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進一步豐富了門多薩的電影人物譜系。
獨特的敘事與鏡頭語言
門多薩鏡頭下的人物之所以讓我們過目難忘,還在于他所構建的一整套極具藝術水準的敘事手法和鏡頭美學體系。
首先,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以小見大展現社會全貌。在《舍間聲響》中,電影前半段沒有連貫清晰的情節主線,而是通過大量瑣碎的生活片段來構建故事。比如居民們在社區中的日常交流,鄰里間的矛盾與互助,大家對安保公司的討論,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如同拼圖碎片,逐漸拼湊出整個社區的真實面貌和內在矛盾。這種敘事方式讓觀眾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每個角色,感受社區的氛圍,就像自己生活在那個社區一樣。直到接近影片結尾,之前積累的各種矛盾逐漸爆發,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瑣碎的日常早已為最終的沖突埋下伏筆。這種細膩真實的敘事手法,使電影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像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忠實記錄和深刻洞察。《秘密特工》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馬塞洛在累西腓的生活細節,讓觀眾感受到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背后,個體的掙扎才是最真實的現實。這種敘事方式更能見微知著,更容易引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其次,門多薩創造了一套獨樹一幟的鏡頭語言。他的鏡頭常常帶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舍間聲響》大量使用寬闊的構圖,將天際線、林立的高樓、近處低矮的小樓以及狹窄的小巷均囊括其中。這種構圖方式不僅展現了城市的空間布局,更凸顯了巴西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并存與沖突。高樓代表著新興的現代化力量,而低矮的小樓和狹窄的小巷則是傳統生活方式的象征,它們在同一畫面中出現,暗示著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矛盾與碰撞。同時,門多薩拒絕使用搖晃的手持攝影和面部特寫鏡頭等常見的寫實手法,他用開闊的構圖讓觀眾關注建筑物為主的城市景觀,從而建立起人與環境之間微妙、生動且緊張的關系。例如,在展現社區居民與安保人員的互動時,鏡頭從遠處拍攝,人物在建筑環境中顯得渺小而又充滿不確定性,進一步強化了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以及人物在社會變革中的迷茫感。《巴克勞》同樣多次出現對村莊全景的拍攝,展現出村莊獨特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象征著巴克勞的獨特文化和頑強生命力。當村莊面臨外界威脅時,鏡頭的切換和角度選擇也十分巧妙。比如,在拍攝美國小隊襲擊村莊的場景時,門多薩采用了快速切換的鏡頭,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村莊居民所面臨的危險。而在表現村民日常生活和團結抗爭的場景中,他運用長鏡頭,緩慢而細致地展現村民的情感交流和行動,體現出他們的堅忍和團結。這種根據情節和主題靈活運用的鏡頭語言,使電影的表現力更加強大,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影片所傳達的深層含義。
另外,門多薩的電影常常巧妙融合多種類型元素,突破傳統類型片的界限。在這一方面《巴克勞》是典型的例子――它融合了西部片、驚悚片、科幻片等多種類型元素。從西部片元素來看,影片中展現了巴西內陸鄉村充滿原始活力的環境,以及村莊居民與外來勢力的對抗,類似于西部片中荒野小鎮居民與不法之徒的沖突。而驚悚片元素則體現在故事的懸疑氛圍營造上――村莊在地圖上消失、神秘異鄉客的到來、未知的危險等情節,都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始終保持緊張和好奇。科幻片元素的融入則體現在對未來時間設定的想象,以及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場景布置――如美國小隊使用的先進裝備等。這些不同類型元素的巧妙融合,不僅為電影增添了趣味性和新鮮感,更使影片能夠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巴西的社會問題。在同樣的意義上,《秘密特工》在驚悚片的框架中融入了社會寫實與家庭倫理的元素。這種類型融合的手法,使影片既具備驚悚片的張力,又不失對人性與情感的細膩刻畫,讓觀眾在感受緊張情節的同時,也能深入思考歷史與個體的關系。
從《舍間聲響》中現代化沖擊下的社區困境到《水瓶座》里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碰撞,從《巴克勞》對鄉村社會的細膩呈現到《秘密特工》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傾情抒寫,門多薩的電影始終扎根于巴西的土地,用鏡頭演繹著這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社會。正如他本人所說:“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能揭示那些被隱藏的真相,展現生活的多樣性。”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4日 13版)
[ 責編:邢彬 ]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3066-0.html小克萊伯?門多薩:以電影為筆,書寫巴西社會萬象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媒介融合視角下的戲曲元素電影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