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古偶劇是網絡劇經多年發展的成熟類型,也是中國劇集出海的主力類型之一。這兩年,古偶劇在敘事框架、人物設定、視覺風格等方面的模式化,讓觀眾多少有些審美疲勞,創新成為破局的關鍵。
熱播古偶劇《書卷一夢》,因為故事設定新穎,創平臺2025年首播熱度紀錄。作品講述的是女主角宋小魚意外穿越到劇本中,因熟知古偶劇的“狗血”橋段,拒絕按劇本走向發展,以現代人的視角對劇本世界的荒誕邏輯展開“戲仿”。作品開篇還把頂流明星耍大牌、粉絲控評等行業怪象擺上臺面,成為觀眾的“互聯網嘴替”。但隨著劇情推進,《書卷一夢》后繼乏力。宋小魚前期聰明機敏,后期行為頻頻“智商掉線”,劇情上也用起了“女主遇險,男主必救”的套路“三板斧”,觀眾的新鮮感很快減弱。
“虎頭蛇尾”是近年來一些古偶劇“創新”的共同困境。同樣采用“穿書”模式的《永夜星河》,把現代心理學原理嫁接于古代語境的《掌心》,它們的設定也有新意,開局頗精彩,但都沒能將這份巧思進行到底。究其原因,古偶劇創新在解構傳統套路的同時,容易陷入“為反套路而反套路”的誤區,忽視故事內核的構建與邏輯的嚴密性,劇情演進和人物形象的前后割裂難免勸退觀眾。
造成“虎頭蛇尾”的,還有古偶劇在學習借鑒其他藝術類型過程中對自身優勢的忽略。時下短劇如火如荼,許多古偶劇學習短劇的“爽感”“網感”“喜感”。比如《書卷一夢》以鍵盤聲效表達編劇對劇情的操控,讓內心“吐槽”像實時彈幕一樣飄過,“網感”十足,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碎片化敘事,失去了長劇獨特的沉浸感。古偶劇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感線的鋪陳和沉浸感的營造,讓觀眾逐漸融入角色世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糾葛和成長變化。在學習短劇之“短”的過程中,切不可失去自身之“長”。
從創作生產方式來看,流水線生產也制約了古偶劇創新的完成度。出品方在項目立項階段,會要求編劇精心打磨前幾集劇本,給出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開篇,以確保項目能夠順利通過審核。一旦通過,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往往又會讓多個編劇分工協作,按照既定的套路進行劇本組裝,以至于一部古偶劇竟然有十幾個編劇。不同編劇的創作思路和風格難以統一,劇情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受到嚴重影響,劇本質量參差不齊。
古偶劇創新已見起色,還需“善始善終”。要能放長眼光,尊重創作規律,讓創新出新與完完整整講好故事、踏踏實實塑造人物有機融合,只有建立在好的故事質量、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基礎上的創新,才能讓這一充滿活力的劇集類型越走越好。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3054-0.html古偶劇創新不能“虎頭蛇尾”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