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關村論壇主會場,“智愿者”在向記者“致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春天,和機器人來一場約會。
咚!咚!咚!是人行機器人的腳步聲。作為2025年中關村論壇“智愿者”,它們有的在耐心解答參會者疑問,有的在休息區寫毛筆字泡功夫茶,還有一位中醫機器人在“望聞問切”。3月26日,新京報記者探訪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和新聞中心,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將科幻感拉滿,不得不感嘆——未來已來。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于3月27日至31日在首都北京舉辦。本屆論壇年會具有鮮明的“突出科技前沿”的特點,其中人工智能是一大看點。圍繞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將舉辦多場專業論壇和重大成果發布活動。
中關村論壇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5屆,成為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的標志性平臺。今年年會的主題為“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而當前,作為21世紀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AI、具身機器人等技術正進入高速發展期。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未來感十足的中關村論壇年會,展現了首都的科創底蘊與活力。這體現的是年會對于全球前沿科技脈搏的精準把握,也呈現了當前中國科技創新蓬勃發展之勢。
而首都北京,正是中國科技創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有科學家指出,“北京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策源地’,是新技術、新理念的‘播種地’。”
從一組“第一”中可以直觀感受首都的科技創新“氣場”:這里不僅擁有我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獨角獸、人工智能大模型,擁有我國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學者、研發機構,還是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能體、第一家AI獨角獸、第一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全球第一個通用智能人的誕生地……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工智能領域首都貢獻如此多的“第一”,既源自長期以來,從頂尖人才到科研平臺,從產業基礎到創新機制,從資金到應用場景等綜合創新優勢不斷積累下的厚積薄發,更與敏銳把握前沿科技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有關。
人工智能賽道,首都出發最早、積淀最深,步伐也最快。如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北京即有企業開始部署人工智能;2018年,相關研究院已開始著手部署研發國內首個大模型。
從具體實現路徑看,這也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高效結合共同孵化的結晶。以培養AI發展所需要的耐心資本為例,作為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之一,北京率先于2023年接連設立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政府投資基金,耐心陪跑人工智能企業成長成熟。截至2025年1月,北京已設立8只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主要投資于人工智能等高端細分領域。
當然,AI只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也是首都開出的新興“科創之花”之一。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北京將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作為首善之都和加快建設中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科創動能的持續增強,不僅關乎首都一城之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
拉滿了未來感的中關村論壇年會,是首都科創活力“滿格”的一個生動注腳,也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中國科創”澎湃前行的一個縮影。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1608-0.html未來已來,彰顯首都科創底蘊與活力 | 新京報社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