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新京報資料圖
除夕夜的團圓飯,吃完了嗎?
據荔枝新聞報道,除夕夜的團圓宴余溫尚存,家家戶戶的冰箱卻已開啟了超負荷模式。有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每戶家庭平均能產生近2kg的剩菜剩飯,“做一頓吃三天”是常有的事兒。還有網友戲稱,所謂年味兒,其實就是剩菜剩飯的味兒。
除夕夜的團圓飯也罷,大春節的聚餐也罷,都承載著中國人最深沉的情感寄托。手里有錢了,日子過好了,大家習慣于用“滿桌豐盛的飯菜”表達親情,表達熱情,表達對“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于是,也就有了“做一頓吃三天”的現象。
當一盤盤硬菜被反復加熱,當冰箱里的保鮮盒堆積如山,我們不禁要問:“年年有余”在今天是否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剩菜文化的背后,或許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異化。雖說準備年夜飯很難做到可丁可卯,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也不該被具象化為過剩的食物堆砌。當象征主義壓倒了實際需求,當儀式感綁架了健康飲食,其實是在用物理意義上的剩余,透支著精神層面的豐裕。
更令人憂慮的是,隔夜菜中亞硝酸鹽的累積、冰箱細菌的滋生,正在將這份“年年有余”轉化為健康隱患。所以,從科學、健康的角度來說,如今已經不再提倡“吃剩飯剩菜”了。
醫療專家指出:剩下的飯菜被儲存在冷藏室,由于細菌污染及硝酸鹽還原酶的作用,蔬菜中亞硝酸鹽的濃度會增加,不僅營養價值降低,還增加了有害物質的攝入。亞硝酸鹽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胃酸環境下,可與胃中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類反應,生成具有致畸性、致癌性的亞硝胺,屬于“一類致癌物”。
盡管說,“吃剩飯剩菜”是一種節儉的美德,但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種做法并不好。因此,也該盡量避免春節期間的“做一頓吃三天”的情形。
春節聚餐的“年年有余”,不應該是“豪華剩宴”,更不宜“年年浪費”。在物質匱乏年代,將年菜反復烹制是應對饑饉的智慧;但在食物供給過剩的今天,這種習慣正演變為一種餐桌負擔。
團圓宴的真正價值,在于圍坐分享的溫暖,而非杯盤狼藉的排場。在物質豐裕時代重塑節日餐飲文化,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文明演進的必經之路。當我們學會用恰到好處的豐盛傳遞情意,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食物,那份穿越千年的團圓滋味,才能真正歷久彌新。
總之,春節每家產生近2kg剩菜剩飯,“做一頓吃三天”不宜再被提倡,這不僅產生食物浪費,也對健康無益,適度豐裕才能年味美味都兼顧。
撰稿 / 郭元鵬(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陳荻雁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1294-0.html每家兩公斤剩菜剩飯,年年有余不宜“年年浪費”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