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指導葉錦添:對《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充滿信心
中新網北京1月30日電 (李百加 張曉曦)“《封神三部曲》是商周歷史、神話與先進視覺技術相結合的一場美學盛事。”《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美術指導、服裝造型指導葉錦添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說,《封神三部曲》規模前所未有,以具震撼力的視聽語言和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引導觀眾重新回溯、審視傳統“東方美學”。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29日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影片銜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故事脈絡,圍繞西岐保衛戰的背景展開。鄧嬋玉、聞仲與魔家四將兵臨西岐,姜子牙、姬發等在昆侖仙人幫助下帶領西岐軍民大破十絕陣……兵戈相對、法術交鋒,兩大陣營激烈對戰。
“寫實是第一語言”:當神話落實于現實邏輯
“我和烏爾善導演一直在討論,如何把《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觀按照現實邏輯呈現在畫面中?”葉錦添說,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座建筑都是戲,神話張力離不開畫面情感的累積。
朝歌城中龍德殿是《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主要場景之一。龍德殿以饕餮符號為設計核心,組合“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九鼎遷于商都亳京”等元素。饕餮圖騰張牙舞爪,前期顯示對商朝子民之庇護,對來敵之震懾;后期商王日益瘋狂,饕餮也愈顯詭譎猙獰。
西岐與朝歌呈現鮮明對比。作為主角姬發的精神家園,西岐興于農,人文薈萃,氛圍和睦。葉錦添采用棕色系來組合相關視覺元素。西岐戰士著苧麻,背負鳳鳥圖騰。西岐房屋多為木制,錯落參差。西岐侯府梁柱堅實古樸,雕飾高雅樸素卻不失規模。
“種種建筑,推動觀眾形成對交戰雙方立場的通感和共振。”葉錦添告訴記者,開拍前,他前往各文化遺跡采風,與導演一起研究現有文物的結構和細節,希望將想象立基于真實,以此為觀眾帶來人文震撼。
“再放飛的故事都要落實到人的層面”:但何為人性?何為道德?
在葉錦添眼里,《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每一個角色都復雜立體。主角姬發是在犯錯、失誤中學會解決問題,實現成長。
“狐妖”妲己雖為妖,大傷元氣復活殷壽,與之共生共情。殷壽強大、英武,卻因童年經歷而病態、多疑。聞仲舉兵西岐,攻入他人家園,出發點為出兵平叛、維護王朝統一。
“我們為鄧嬋玉設計鎧甲時,希望呈現英武的將軍形象。”葉錦添說,鄧嬋玉是商朝的良臣猛將,但理念上偏向西岐。影片中,鄧嬋玉的糾結和抉擇清晰可見。
“殷郊被元始天尊所救,卻被憤怒蒙蔽,變成兩派較量的籌碼。”葉錦添說,殷郊這一角色塑造部分源自他對傳統父權主義的審視。
《封神三部曲》是一個講“人”的故事,影片中的人性之論,源自對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詮釋。
“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是坐標”:葉錦添的世界觀
在葉錦添的認知里,時間并非單向發展的線性概念,而處于循環往復的狀態。當代與傳統成為互相比較、借鑒的對象。
葉錦添強調,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創作,能對當下產生積極啟發。“道德”是核心紐帶,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封神三部曲》中的每個人物都承載著獨特的道德理念。”葉錦添解釋,姬發秉持為民請命的道德準則,抉擇與行動皆以百姓福祉為出發點;聞仲則將維護商朝統治視為自己的道德使命,全力捍衛既定秩序;殷郊的道德觀念深深扎根于對父權和傳統的尊崇。
《封神三部曲》作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神話史詩巨作,展現出獨特的東方美學和藝術價值。“這一系列作品是對中國傳統神話的全面回溯。”葉錦添表示,影片融合充滿未來感與現代感的視覺風格,鼓勵觀眾向內心看、向精神看。
葉錦添坦言,自己有兩個“心魔”。其一,在物質高度發展的當下,如果忽視內心人文精神的培育,人心會迷茫不安。其二,東方擁有獨特的精神哲學和文化傳統,如何更好地創新表達形式,需持續思考探索。
《封神三部曲》深入挖掘神話元素,將道德、傳統與文化等具象化,給無形的精神內涵賦予了有形的載體,以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勵觀眾產生對自身、對社會的深度思考。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珠玉在前。《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影響力是否能夠達到預期?對此,葉錦添滿懷信心。他說,只要文化內涵與藝術根基堅實,作品會歷久彌新。(完)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1234-0.html美術指導葉錦添:對《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充滿信心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大年初一中國逾2億人次出行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