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觀察到中國人保APP上線了一款名為「藥安保」的互聯網門診險。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用戶常見病就醫的首選,但互聯網醫保支付的普及度仍是困擾用戶的一大問題,商業互聯網門診險的可選產品也非常少。隨著藥安保的上線,中國人保成為了較早入局互聯網門診險的央企背景保司。
在藥安保上線前,大家比較熟知的是頭部支付平臺推出的門診險,率先覆蓋了線上門診就醫的賠付和報銷,算是開創了行業的先河。
藥安保作為一款線上問診買藥產品,優化了藥品覆蓋和免賠額,2200+門診用藥0免賠。此外,藥安保還大幅降低了投保門檻和保費,覆蓋的年齡段更廣且無需健康告知,筆者在中國人保APP上測算的保費相比同類產品也更具優勢。
互聯網+醫療持續增長,商業保險為何入局緩慢?
截至今年2月,中國互聯網醫療用戶達4.18億,占網民總數37.7%,線上診療服務年超1億人次,用戶對互聯網門診的需求與日俱增,商業醫療險在這個細分領域存在明顯的市場缺口,但嗅覺敏銳的各大保司為何遲遲不入局?
首先,產品設計與運營難度大,中小保司不敢輕易入局。風控方面,門診險的理賠頻率較高,保險公司需要更精準的風險評估和定價能力,否則容易出現賠付率過高的問題;運營方面,互聯網門診險需要與線上醫療平臺、藥品供應商、線下物流等多方合作,資源整合難度較大,且自建線上平臺的開發和維護成本較高。
其次,站在商業的角度考量,互聯網門診險普遍被認為是保司的「引流」產品,具有較強的普惠屬性。產品盈利空間本身就有限,如無法依賴自身渠道進行銷售,選擇與第三方流量平臺合作代銷,產品的利潤可能進一步壓縮,同時新用戶沉淀和轉化的鏈路也會相應加長。頭部支付平臺推出的門診險試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互聯網門診險這個品類技術陷入「后無來者」的狀態。
中國人保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入局?筆者分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人保本身有一個很好的自有線上平臺和線上醫療資源的整合能力,用戶可以在中國人保APP或者官方公眾號平臺,一站式體驗「問診-處方-購藥-配送」全流程線上服務;二是中國人保APP累計注冊用戶已達5000萬,本身有一個龐大的待轉化用戶群體,而且通過藥安保這種普惠型的引流產品,有助于進一步擴大用戶基盤。
互聯網門診險,重塑用戶和行業對健康險的認知
以藥安保為代表的互聯網門診險正通過“保險+醫療”的生態融合,從用戶需求側和保險行業供給側雙向推動了健康類保險的變革。
互聯網門診險通過不限次問診、直賠服務、低保費設計等特點,精準切中消費者在醫療健康場景中的核心痛點,實現了需求側體驗的全面優化。7x24小時不限次線上問診打破了問診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直陪服務支持在支付環節直接抵扣保險責任內費用,用戶僅需支付自付部分,減輕了整體醫療費用支出的同時,也避免了繁瑣的報銷流程;低保費設計更是加強了用戶對消費型保險的的認知。
對于整個保險行業來說,以藥安保為代表的互聯網門診險打破了傳統健康險“重住院輕門診”的空白,聚焦高頻低額的門診場景,通過小額碎片化賠付提升用戶「獲得感」。這種「低門檻、高頻率」的保障模式可能成為未來健康險細分市場的標桿,推動行業從「保大病」向「保日常」延伸。此外,互聯網門診險也促使保司在政策導向下的市場擴容時期,實現「醫療資源整合+技術賦能」的角色轉型。
總的來說,筆者相信互聯網門診險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整合,將實現用戶、醫療、保險三方共贏:用戶獲得便捷普惠的醫療支付方案,保險行業開辟增量市場并提升服務價值,醫療體系則借助商保支付優化資源利用。這一模式或將成為健康中國戰略下「保險+醫療」深度融合的范本,推動行業向更普惠、智能、生態化的方向演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8045-0.html藥安保悄然上線人保APP!互聯網門診險發展黃金時期已至?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