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近日,1-5月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發布,消費、工業、出口等板塊表現受到市場關注。
從數據表現上看,5月消費強勢領跑,工業、出口則呈現韌性中放緩趨勢。其中,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4%,實現今年以來月度最高增速,增幅跑贏出口、投資。與“高歌猛進”的消費相對的是,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貨物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緩。
表現亮眼的消費主要受到什么因素驅動?“國補”政策效應能否長期持續?下半年中國出口市場將呈現何種走勢?還有哪些潛在風險需要注意?圍繞市場關注議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
郭磊認為,在“兩新”政策帶動下,目前消費仍處于政策紅利期,未來除財政補貼外,促消費政策在收入端、金融端、社會端等方面也仍然存在很多政策空間,預計下半年“兩新”和服務類消費帶動下的消費仍將保持相對活躍狀態。
同時,郭磊分析表示,受逆全球化關稅政策、建筑業降幅擴大等影響,下半年出口-制造業條線或將有所放緩,對沖方式包括推動建筑業逆周期,加快基建開工和實物工作量,以及推動消費和服務業發展,用消費動能部分替代出口動能,以內需的確定性應對外需的不確定性。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受訪者供圖)
消費處于政策紅利期
《21世紀》:消費增速強勢領跑背后,關鍵驅動因素有哪些?
郭磊:我理解這背后是幾個因素的疊加。
首先,消費是總量的函數?!?24”以來經濟增長動能逐步提升,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實際GDP增速從去年三季度的4.6%回升至今年一季度的5.4%。二季度GDP數據還沒出來,從4-5月數據看,實際增長情況依然平穩。
其次,消費受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影響?!?24”以來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后,居民部門房貸壓力減輕,“提前還款”的現象也大幅減少,家庭現金流改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城市消費的修復斜率更大。
再次,消費處于政策紅利期。5月家電、通訊器材的零售增速均處于年內新高,顯示“兩新”的政策紅利仍在集中釋放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一些新消費場景的快速發展對整體消費也形成增量帶動。
《21世紀》:“國補”等促消費政策實施已近1年,未來政策效應將會怎樣?在此節點出臺《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有哪些政策考量?
郭磊:今年財政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以舊換新”,目前已下達了1600多億元,這意味著三四季度至少還有約1400億元左右可以繼續使用。目前家電、手機等耐用消費品零售增速較高,顯示需求端存在扎實的基礎,對消費也起到了有效帶動,這一情況下政策力度應不會減弱。
今年3月中辦、國辦曾下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這份文件可以看出促消費實際上存在很多的政策空間,不只是簡單的財政補貼,還可以包括收入端的政策,比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等;金融端的政策,比如對個人消費貸款的貸款貼息、對消費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還有社會端的政策,比如可以針對“一老一小”問題細化公共和準公共服務,讓居民部門預期更穩定,同時有更多閑暇時間用于消費。
民生領域一攬子政策的意義也包括這一點。我們知道,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永續收入假說”,也就是人們的消費行為主要取決于全生命周期下的永久性收入預期。提高公共服務的普惠性、保障民生需求將從長期意義上有助于消費的可持續性。
《21世紀》: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減弱0.3個百分點,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郭磊: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算是韌性中放緩。
我們知道,工業產品要么出口,要么內銷。出口放緩所帶來從需求向供給的傳遞可能是背景之一。今年前4個月出口增速較高,美元口徑下累計同比6.3%,在逆全球化關稅影響下,5月放緩至4.8%。在外需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一些行業會延緩生產節奏、壓低合意庫存。
另一個傳遞因素來自建筑業,5月銷售面積和投資同比降幅均有所擴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相關工業部門,比如水泥產量同比降幅也對應有所擴大。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速仍明顯高于整體,但作為整體工業的一部分,節奏上同步于整體工業增加值。
《21世紀》:當前新興產業正成為工業增長主力,這背后有哪些主要驅動力?
郭磊:中國制造業已兼具規模和效率優勢,這是最大的護城河所在。而且效率是動態的,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持續推動研發密度的提升和在新興未來產業上的布局,從而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在效率上的優勢。從Nature index和全球PCT專利申請量來看,中國占比在不斷提升。
政策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的目標意味著高技術行業也持續面臨著政策紅利。無論是總量政策,還是結構性政策,均呈現出對創新的支持和激勵。
《21世紀》:如何展望下半年的工業部門表現?有哪些政策建議?
郭磊:要對沖“出口-制造業”這一線索可能的放緩趨勢,方式之一是推動建筑業的逆周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兩重”項目下達的加速,以及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否在下半年加快基建開工和實物工作量值得期待;方式之二是繼續推動消費和服務業的活躍,用消費動能來部分替代出口動能。簡單來說,以內需的確定性應對外需的不確定性是合理方向。
《21世紀》:1-5月全國出口增幅較1-4月有所回落,但整體仍然維持較高增速。哪些因素支撐5月的出口表現?
郭磊:出口盡管和前期相比在放緩,但從絕對增速看,依然是有韌性的。
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是一個主要背景。從5月單月出口數據看,雖然對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但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12.0%、對非洲出口同比增長33.3%,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決定了總歸有廣闊的市場。
從市場份額看,對東盟出口占比為18.5%,已經是占比最高的市場;其次是歐盟的15.7%;對非洲和拉美合并占比也已達14.4%。而對美出口占比已經回落至9.1%(今年累計值下降為11.9%)。所以關稅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理論上也會比2018年小,2018年年度中國對美出口占出口比重為19.2%。
從產品角度來看,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等高端制造產品維持著較高的出口增速,這些高技術產品全球市場份額擴張也是出口能夠有韌性的原因之一。
《21世紀》:下半年,全球經貿市場還存在哪些潛在風險?
郭磊:可能形成外部風險的線索有很多,除了關稅、地緣政治之外,還包括主要經濟體基本面的變化。以美國經濟為例,它目前處于放緩過程中,只是斜率尚不確定。這可能會帶來其進口需求的變化,對我們的一些外向型產業出口帶來影響。
要應對潛在風險,還是應做實內需,用內需的確定性應對外需的不確定性。
從長周期視角,我相信中國制造業將持續升級。經濟學視角下,長期趨勢往往是要素優勢所決定的內生過程,而中國經濟有三大要素紅利:一是存量人口紅利,盡管人口增長放緩,但中國仍擁有14億的龐大人口存量,這一人口規模和對應的需求容量為商業模式的成立提供了較低的門檻。
二是工程師紅利,中國擁有近2.5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每年新增近1000萬大學畢業生,人力資本不斷積累,企業研發密度持續緩慢上升。三是延遲滿足紅利,中國具有較高的儲蓄率、勞動參與率和資本形成速度,這些因素有利于經濟增長形成超額增速。
這三個要素實際上分別對應于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勞動、技術和資本,它是制造業能有繼續升級的有利條件。
《21世紀》: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呈現何種走勢?應針對哪些領域、哪些環節加大政策力度?
郭磊:我們的一個大致判斷是下半年出口-制造業這個條線將有所放緩;建筑業開工將形成一定對沖;“兩新”和服務類消費帶動下的消費仍將保持相對活躍狀態。實際GDP增速可能會較上半年略有放緩,但全年仍有較大概率實現5%左右的目標。
目前名義GDP和物價確實是一個短板,它背后是供求關系需要再平衡。從實際增長來說,“924”以來的宏觀經濟政策已有明顯成效,GDP同比已從2024年三季度低點的4.6%重新回升至5%以上。這意味著后續更多政策可能會更集中于推動名義增長優化。
同時,我們估計下半年“反內卷”政策將會進一步升溫。以汽車行業為例,嚴格賬期是反內卷的第一步,政策理論上的空間還包括推動并購重組、優化產能、規范投資、降低杠桿、穩定價格等。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51193-0.html21專訪|郭磊:促消費紅利釋放,做實內需應對潛在風險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