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劉宇博 北京報道
近年來,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岸海域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摸清新時期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的“家底”、全面掌握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狀況及變化規律已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海洋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已經進入最后一年,這是生態環境部首次組織開展的我國管轄海域生態環境狀況系統性調查,并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更加注重傳統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統籌。目前調查成果如何?后續任務將如何推進?這些數據成果將如何服務于海洋治理?
6月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時表示:今年以來,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已完成全部項目檢查和指標分析、評估和成果集成等工作。
據張志鋒介紹,此次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對管轄海域生態環境狀況開展的系統性調查,自2023年啟動以來,通過實施海洋環境污染物調查、入海污染源調查、海岸帶環境壓力及生態影響調查、海灣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查,系統掌握新時期我國管轄海域生態環境“零點”資料,目前已完成外業工作,正在開展調查數據分析評價和成果集成,為新時期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監管提供重要的基礎性支撐與保障。
張志鋒指出,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的成果可以簡要用“四個一”來概括:
第一個“一”,是一次全域摸底調查。三基調查首次統籌傳統污染物與新污染物指標,系統開展海洋環境污染物調查、主要入海污染源調查、海岸帶環境壓力及生態影響調查、海灣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查等,完成了對我國管轄海域特別是近岸海域和海灣的全域摸底,基本查明新時期我國海洋環境各介質中主要污染物的類型、水平、分布、影響等生態環境家底。
第二個“一”,是一張全息數字底圖。生態環境部組織相關單位和專家團隊,綜合本次現場調查和歷年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形成了一系列調查評估結果的數字化圖件和可視化展示系統,成功繪制出全域覆蓋、要素疊加、歷史可比、空間可溯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高清數字底圖。
第三個“一”,是一套決策支撐報告。相關單位和沿海地方從全國、海區、省、重點海域和283個海灣單元等不同尺度,對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分布變化、主要入海污染源排放狀況、海岸線環境壓力及生態影響、海灣生態環境問題與風險等進行專題分析和綜合評價,并與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深入合作,正在編制形成一系列管理決策支撐報告。
第四個“一”,是一批能力建設成果。生態環境部組織各相關單位和沿海地方,把三基調查過程中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果,進一步轉化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調查評估的規范性技術文件。同時,通過高標準、嚴要求的海上一線練兵和科研業務融合,也培養鍛煉了一支可以長期支撐服務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的專業化隊伍,為推動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本次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項目多、調查技術新、調查內容豐富。在此期間,生態環境系統內外有關單位和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付出了辛勤汗水,做出了重要貢獻。”張志鋒特別指出。
張志鋒進一步表示,今年以來,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的海上采樣和實驗室分析測試任務已經全部完成,調查數據也已基本審核入庫,各沿海地方、有關單位和專家團隊正在加快推進調查數據資料的分析評估和成果集成等工作。
本次“海洋體檢”究竟意味著什么?張志鋒形象地表示,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作為一項“體檢”已經完成了全部項目檢查和指標分析,目前正在匯總各項數據資料,科學評價“身體健康狀況”并給出后續“健康管理建議”。
展望未來,張志鋒指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快推進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綜合評價和成果集成工作,力爭年底前完成調查評估任務,以基本摸清新時代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家底”,科學確定新征程上美麗中國建設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基線和起點,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持。?
(視頻剪輯:實習生 孔維鉀)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51108-0.html大海第三次“體檢”完成,生態環境部答21記者問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