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繳翼飛 北京報道
2025年的電力行業注定不平靜。恰逢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迎來十周年,在AI迅速發展帶動用電量攀升、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火電裝機等多重因素助推下,電力行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3月26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北京舉辦2025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中電聯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在會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國啟動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十周年,電力行業要強化頂層設計,高標準做好“十五五”電力規劃的編制工作;堅持能源安全為首任,全面增強電力安全供應保障能力;錨定“雙碳”戰略目標,持續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堅持科技引領與產業升級并重,著力培育更多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縱深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
中電聯數據顯示,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8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高于GDP增速1.8個百分點。全國電力消費系列指數中的全行業用電指數為129.5,較2020年增長了29.5%。全國所有省份用電量均為正增長,西部地區用電增速領先。電氣化發展穩步向前,人均用電量接近7000千瓦時/人,已超過英國、意大利,與德國、法國的人均用電量規模基本相當。
為什么近幾年全社會用電增速一直大于GDP增速?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侯文捷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全社會用電量與GDP之間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異,導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與GDP增速之間存在偏差。經濟、氣溫等因素會引起全社會用電量與GDP的結構變化及波動,因此也帶來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的波動,但近年來全社會用電量與GDP增速變化趨勢總體同步,兩者之間的關系未背離。
除此之外,單位GDP電耗上升,是近年來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的直接原因。侯文捷指出,第一、三產業及居民生活電氣化水平提升是單位GDP電耗提升的主要原因。
中電聯數據顯示,目前用電結構持續優化,呈現由第二產業用電向第三產業、居民用電轉移趨勢。2024年,第一產業用電量13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第二產業用電量6.3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49.7%;第三產業用電量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9%,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26.3%,恢復快速增長勢頭;居民生活用電量1.4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6%。
值得注意的是,以AI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用電量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中電聯數據顯示,2024年,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數據服務用電量增長30.9%,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0.9%。初步估算目前我國5G基站用電量在1千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在1%左右,同比增長27.7%。 而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人工智能+”行動向更廣范圍鋪開,這一電力數據還將持續增長。
中電聯預計,在電力消費方面,預計2025年我國電力消費需求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0.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6000億千瓦時、增長6%左右。其中,全國算力基礎設施用電量將達到3600億千瓦時,5G基站用電量將達到1400億千瓦時左右。
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預計到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將超過4000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占比將接近6%。若不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2030年碳排放量將超過2億噸。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總工程師黃偉表示,我國算力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但電力自給率不足40%,西部地區擁有全國7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導致東部地區電力供應緊張,而西部地區電力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而且東部地區綠電資源不足,難以滿足綠色化發展的需求,西部地區的綠電消納能力有限,導致資源浪費。現有儲能技術(如鋰電池儲能成本約1.5元Nh)難以支撐全天候綠電供應。
不過,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門已經將算力電力協同作為重點發展任務,提出將在2025年底初步形成算力電力雙向協同機制。
黃偉建議,要實現跨區域算力資源與綠電資源的動態匹配,通過綠電直供協議和跨省調度平臺,減少西部棄風棄光。完善電力與算力交易機制,制定算力峰谷電價政策,引導錯峰調度,降低電網尖峰壓力。
電力消費不斷增長的同時,電力供給也在同步緊跟,電力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中電聯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人均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4千瓦/人,同比增長14.3%。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4.3億千瓦,同比多投產6255萬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58.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特別是,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24年,全國新增新能源裝機3.6億千瓦,占新增裝機容量的82.6%,成為新增裝機的絕對主體。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14.4億千瓦)。全國已有14個省區新能源成為裝機第一大電源,新能源利用率總體保持在95%以上的較高水平。
不過,楊昆提醒,隨著新能源逐漸成為第一大電源和新增裝機,新能源發展面臨“消納不足”與“棄電”的突出問題,增加行業轉型可持續發展難度。
據分析預測會上的數據,2024年,我國風電平均利用率為95.9%,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為96.8%,同比下降0.7和1.2個百分點,全國有7個地區的棄光率超過10%。與此同時,新能源技術同質化、低價格競爭等“內卷”現象日益凸顯,成為制約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以光伏產業為例,2024年光伏全產業鏈陷入持續虧損狀態,多晶硅、顆粒硅價格及組件價格全年降幅分別為40%、39%,行業盈利水平持續走低。
“這嚴重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協同解決。”楊昆說。
總體來看,在電力供應方面,中電聯預計,2025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有望超過4.5億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3億千瓦。到2025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38億千瓦,同比增長14%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23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的比重上升至60%左右。
2025年是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十周年,也注定會在電力行業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今年2月份印發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提出要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建立機制電量和機制電價的價格結算機制。
“這標志著新能源發展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新階段。”楊昆表示,近期看,新能源項目的上網電量和電價都會發生變化,投資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長期看,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需要按市場要求對發電量以及電價作出精準預測,要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和專業化運營,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楊昆建議,接下來要加快制定新能源上網電量市場化機制細則,通過機制電價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探索風電、光伏、火電、儲能等多類型主體聯合參與市場方式,推動實現各類主體之間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不止如此,根據此前發布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規劃藍皮書》、《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等多項文件和規劃,均明確2025年將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面對未來能源需求迅速增長和供給不穩定性日益提升的供需雙重挑戰,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以適應新的供需形勢,具有強烈的緊迫性。通過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是重要抓手之一。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在會上表示,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跨省跨區市場和省(區、市)/區域市場協同運作的電力市場體系。但受新能源快速發展和供需形勢變化等因素影響,跨省跨區交易在交易價格、送受電曲線等方面存在成交困難的情況,交易機制亟待進一步健全。而且電力市場功能和交易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提升系統充裕和靈活調節能力的市場機制需要創新,電力市場風險防范機制和監管體系也亟待健全。
根據《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規劃藍皮書》此前提出的 “三步走”戰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將在2025年初步建成、2029年全面建成、2035年完善提升。
對于2025年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預期成果,韓放表示,今年電力市場頂層設計將基本完善,實現全國基礎性交易規則和技術標準基本規范統一。跨省跨區市場與省(區、市)/區域市場實現有序銜接、協同運行。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顯著提高,促進新能源、儲能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市場交易和價格機制初步形成。監管法規和政策逐步完善,監管效能不斷提升。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3550-0.html破解AI“吃電”、新能源裝機已超火電,新一輪電改10年新起步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