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秦瑾 報道
當2024年央視春晚現象級舞蹈《手龍人》的原創班底,在你面前重現經典畫面會是一種什么體驗?
重慶大學原創舞蹈《手龍人》首登2024年春晚舞臺
5月19日,2025“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教育行”活動中,40余家全國主流網絡媒體記者走進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舞蹈排練廳,被《手龍人》團隊的“零距離”排練所吸引而駐足。
“龍頭不是道具,而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伴隨著舞蹈系副主任張曉的指導聲,20余名學生身姿矯健。記者們不禁感嘆:“沒想到能在排練廳零距離感受春晚級的震撼,更驚喜的是能看到重慶非遺銅梁龍舞在青年學子手中煥發新生。”
從排練廳的潛心雕琢,到央視舞臺的璀璨綻放,《手龍人》的成功絕非偶然。“爆款”節目背后,映照出重慶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深耕細作:以創新思路打造文化爆款,以紅巖精神引領思政育人,以平臺矩陣構建文化生態。當三者交織,一所百年學府的文化育人密碼也隨之揭曉——破圈與新生。
重慶大學學生亮相2025年央視春晚重慶分會場
媒體團走進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觀看學生排練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學生翩翩起舞
媒體團用手機記錄舞動的青春
從“深度挖掘”到“數字喚醒”!
打造爆款以“質量”贏得破圈傳播“流量”
“以質量贏得流量。”在重慶大學的文化傳播與傳承實踐中,這絕非一句輕飄飄的口號,而是深深烙印在每一項行動、每一部作品里的堅定信念與行動準則。登上春晚舞臺的《手龍人》,便是這一理念下誕生的優秀作品。
舞臺上,演員們靈動的身姿、精湛的技藝,配合著震撼的舞臺效果,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然而,這不過是《手龍人》背后價值的冰山一角。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幕后,是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雙引擎”。
“并不是對熱點的盲目追求,我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前沿的技術手段完美融合,碰撞出別樣的生命力。”舞蹈系副主任張曉告訴記者,團隊歷時3年深入挖掘銅梁龍舞的歷史脈絡,系統梳理其動作精髓。同時,還大膽引入技術創新,不僅獲得了龍頭設計的國家專利,還開發出“AI龍舞”動態數據庫。一條更鮮活、更便捷的“科技+文化”的創新路徑走進大眾視野。
重慶大學原創舞蹈《手龍人》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
無獨有偶,重慶大學深諳科技賦能,讓非遺傳承迸發新活力。近年來,學校著力建設“AI上川劇”文化數字傳承中心,在全面采集和數字化川劇資源的基礎上,運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高效管理和深度挖掘,讓千年戲韻在數字空間綻放新生,開創了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創新范式。
2024 年,學校憑借著在文化傳承與傳播領域的卓越表現,以“破圈”之勢,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亮眼答卷——
全網正面報道達4.5萬條,互動總量突破7.2億次,相繼斬獲教育部“2023—2024年度最具影響力視頻號”和“教育融媒體傳播年度案例”兩項殊榮……一項項榮譽是學校以打造“爆款”作品為核心戰略布局所取得的顯著成效,更為高校在文化傳承與傳播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桿。
從“藝術賦能”到“協同發力”!
思政創新破譯作品“長青”的基因密碼
當紅巖英烈校友的故事遇上“沉浸式”展演、當紅巖精神融入有聲漫畫,思政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一直以來,重慶大學以紅巖精神為引領,融合多元藝術形式、凝聚各方協同合力、收獲顯著育人成果,打造了兼具重大辨識度與全國影響力的思政育人品牌。
藝術賦能,讓思政教育“活”起來。舞臺上,聚光燈照亮了7位青年學子的堅毅面龐。他們以7位紅巖英烈校友為原型,借助話劇、舞蹈、多媒體交互等形式,生動重現革命者的斗爭場景——這一幕來自原創節目《紅巖革命故事展演》的場景。目前,該節目已成為每一屆新生“開學第一課”的必修課。不少學生主動參與互動演出,在角色代入中真切觸摸信仰的溫度、汲取奮進的力量。
同時,學校還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孵化原創話劇,將科學家精神、家國情懷融入藝術表達,以春風化雨之姿滋養學生心靈。相關展演累計開展超630場、吸引現場觀眾超45萬人次,網絡點擊量突破593萬,影響力輻射全國。
重慶大學原創節目《紅巖革命故事展演》
協同發力,為思政教育增添強勁引擎。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重慶大學將“文化強校”戰略作為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大力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十大行動”,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加速推進雙一流文化傳承創新項目,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同時,學校積極與紅巖聯線攜手共建研究基地,深度挖掘紅巖精神的時代內涵,并將其巧妙融入課程設計,推出有聲漫畫《紅巖聲漫·紅色戀人》等新穎作品。這些用動漫形式創新還原的革命故事廣受學生青睞:“原來思政課可以這么潮!”
品牌化建設,錨定“特色思政課”目標。經過多年錘煉,《紅巖革命故事展演》不僅在新生軍訓、干部培訓等活動中常態化亮相,已從校園舞臺走向全國,赴全國多地開展巡演,成為思政教育的閃亮名片與特色項目。
自2020年9月首演以來,已在渝、鄂、川、滬等地的高校、中小學、軍營、社區及企事業單位巡演超630場,現場觀眾超45萬人次。還入選了“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并在2023年入選全國僅10項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矩陣”!
平臺聚能構建文化“生態圈”培育“新生力”
如何讓高校校園文化從“風景”變“豐景”?近年來,重慶大學高度重視文化育人工作,持續提升文化育人平臺建設實效,成功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育人陣地,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生態矩陣”的蛻變。
內筑根基,以國家級平臺為關鍵發力點,精心打造文化育人“生態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川劇)等平臺,源源不斷地孕育出一系列兼具學術深度與藝術高度的文化精品。學校持續產出了話劇《何魯》《重慶家書》《思群校長》《渝創·渝新》等高質量文化作品。其中,原創話劇《何魯》憑借其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演繹,成功入選“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宣傳工程”。
重慶大學原創話劇《何魯》劇照
外拓格局,助力跨界協同,讓校園文化成果走出校園、走向全國。學校選擇與新華社達成戰略合作,借助強大的媒體資源和傳播渠道,既提升了學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學校的文化魅力。同時,聯合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共建紅巖精神研究中心,既打造創新型的紅巖精神研究、宣講平臺,又設立宣傳、研究紅巖精神人才的教育基地,為紅色文化傳承注入可持續動能。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641-0.html春晚《手龍人》為何“出圈”?40余家主流媒體聚焦:文化育人的“破圈”與“新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