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蓉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新形態國家數字大學”,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在介紹《意見》主要內容時提到“加快建設國家數字大學,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教育服務”。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模式創新的新階段。
《意見》提出,要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四橫五縱”平臺布局,其本質就是通過“縱向貫通”與“橫向拓展”兩個關鍵維度突破傳統教育壁壘——對內構建線上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貫通機制,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對外推動國際數字學歷互認體系建設,推進全球范圍內的教育資源共享。
在筆者看來,建設國家數字大學是以數字技術賦能終身學習體系建設、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動教育公平邁向更高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技術賦能的國家數字大學新形態
《意見》提出“加快建設新形態國家數字大學”,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數字技術重構教育資源配置模式,破解區域、城鄉、校際間的教育公平難題。
近年來,教育部實施的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教育資源平臺、公共教育服務平臺、公共終身學習平臺。國家數字大學就是依托先進的數字技術實現全域資源整合,對現有教育體系進行拓展和補充。
一方面,國家數字大學有助于促進終身教育的“縱向貫通”。現有教育體系以本專科、研究生等階段性學歷教育為主,受教育機會受到年齡和專業行業的限制。相比之下,國家數字大學能進一步整合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滿足從青少年到中老年、從職場技能到興趣培養的全生命周期學習需求。
另一方面,國家數字大學可以幫助教育資源分配實現“橫向拓展”。傳統的優質教育資源大多集中于發達地區和頭部院校,教育資源流動受到地域限制,阻礙了教育公平的實現。而國家數字大學能通過集成化平臺,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共建數字課程與虛擬實驗室、國際學分互認機制等手段賦能人才國際化聯合培養,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通過集成化線上平臺,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國家數字大學將全域教育資源整合轉化為數字公共服務產品,打破時空限制和區域壁壘,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相對匱乏的地區,為個性化學習、精準教學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可能。這使得學習者無論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都可以擁有獲得高質量教育資源的平等機會,讓教育公平在資源分配環節得以彰顯。
人工智能與數字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技術驅動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治理模式與人才培養機制的范式革新,對國家數字大學的教育教學范式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見》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以師生為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賦能教育評價改革。通過人工智能與數字教育的深度融合,國家數字大學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構建更開放、公平、科學、智能的教育體系。
全域共享的教育公平新圖景
國家數字大學將打造覆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這不僅是對《意見》中“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目標的落實,更是對教育公平內涵的深化——讓年齡、地域、職業不同的人都能在數字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
建好面向全民的國家數字大學能推動“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其核心在于通過數據融通與共享機制,打破傳統教育資源的壟斷性與封閉性,建設全國統一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最終推動教育數據跨越層級、地域、年齡的融通,形成一種全域共享的資源服務模式。
國家數字大學能進一步加強繼續教育、自學考試、非學歷教育等制度保障,有利于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好國家老年大學,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從而構建起包含家庭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從機會公平提升至過程公平,國家數字大學推動教育公平呈現出新圖景,使得高等教育從稀缺資源變為普惠性公共服務,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學習者。
《意見》對“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中出臺資歷框架標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和建立學習成果認證機制作出說明,這是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和建設國家數字大學的重要指引。通過采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縱橫貫通、探索建立基于學分制的終身學習學歷學位授予機制等措施,國家數字大學不僅能打通傳統教育中學歷標簽的壁壘,更能讓非學歷教育成果獲得與全日制教育同等的制度性認可。
此外,國家數字大學可以與全球高校、教育機構合作共建數字課程、虛擬實訓基地,開展人才國際化聯合培養。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習者可以突破地理與經濟限制,共享國際化教育資源,參與跨國學術交流。數字學習學分互認機制的建立也能讓各國學習者在學歷認證、學位獲取上享有平等權利。這有助于推動全球教育資源均衡分配,構建更加公平、開放的國際教育新秩序。
以人為本的教育數字化新生態
目前,國家數字大學還處于頂層設計與試點推進階段,尚未正式獨立運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家數字大學建設將深刻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的轉型進程。加快建設國家數字大學對于促進全球教育公平和實現教育強國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面對這樣的宏大愿景,我們更應該深入思考國家數字大學在實踐落地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規劃、提前布局。
首先,完善制度保障。在辦學合法性上,國家數字大學作為新型辦學主體,亟須通過立法明確其法律地位。例如,賦予其事業單位的法人資格,賦予招生自主權、課程開發權等核心權利,明確其可獨立頒發證書、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證。
在辦學質量保障方面,國家數字大學應建立完善、統一的課程質量評估體系,同時接受教育部教學質量督導,保障數字課程教學質量。
在國際學分學歷互認方面,應積極溝通建立跨國學分轉換體系,并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學分記錄透明、可信。
其次,加強技術支持。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投入,促進數字技術與數字大學建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需要警惕因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而加劇教育不公平,通過加強偏遠地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確保國家數字大學建設成果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教育數字化戰略向縱深推進過程的重要標志,國家數字大學并非傳統高校的數字化延伸,而是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載體,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融合重構教育生產關系。建設國家數字大學不僅是實現教育數字化的創新路徑,更是教育公平問題的破題之道。技術永遠只是手段,唯有堅守“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核,才能讓數字教育真正成為照亮教育公平之路的明燈。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科學報》(2025-05-06 第3版 大學觀察)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087-0.html國家數字大學:依托數字技術破解教育公平難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