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那年,在流亡大后方的輪船上,他說:“讓祖國強大不" />
■本報記者 廖洋 通訊員 楊倫 劉飛揚
張嗣瀛(1925—2019)
20歲那年,在流亡大后方的輪船上,他說:“讓祖國強大不受侮,是我求學的內在動力。”32歲那年,他在蘇聯莫斯科大學親耳聽到毛主席那句“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心潮澎湃。55歲那年,他說:“要在國際控制領域建立我們中國人的制高點。”80歲那年,他寫下“歲過八十學新知,再干十年方九十”。
他就是我國控制科學與系統科學領域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先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大學教授張嗣瀛。
2025年4月,正逢張嗣瀛百年誕辰。這位一生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將熱血與智慧傾注于科學報國之路的智者,值得世人緬懷與致敬。
要用畢生所學讓祖國強大起來
1925年,張嗣瀛出生于一個動蕩的年代。他的青春與祖國的屈辱交織在一起。
12歲在濟南省立第一中學就讀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逼近山東。為繼續學業,18歲的他不得不剃去長發,改扮學徒,只身輾轉3000里,最終在四川綿陽找到了流亡中的母校——國立第六中學。
“那段流亡歲月,讓我親眼目睹了祖國山河破碎的慘狀。”張嗣瀛后來回憶說。1945年8月,在重慶至宜賓的輪船上,他聽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當時全船沸騰,我暗自發誓:一定要用畢生所學讓祖國強大起來!”這句誓言,成為他日后攀登科學高峰的不竭動力。
1948年,張嗣瀛從武漢大學機械系畢業,隨后北上東北,于1950年開始在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任教。他迅速組建起專業的教學團隊,擔任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初創時期的教研室條件艱苦,張嗣瀛承擔了全校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他經常餓著肚子熬夜備課。一個深夜,他伏在一堆數學書上睡著了,天快亮時,年幼的女兒張晨叫醒了他。他一把將女兒攬在懷里:“爸爸剛才做了個好夢,爸爸在夢里吃到了花生米!”
在如此艱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張嗣瀛爭分奪秒,自學了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數等,并開始鉆研蘇聯李雅普諾夫的穩定性理論,由此踏上了自動控制研究的征程。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選派優秀學者赴蘇聯學習,張嗣瀛是其中之一。“從邁出國門那一刻起,我就沒忘記祖國熱切的目光。”他說。
在莫斯科大學,張嗣瀛師從李雅普諾夫的傳承者、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切塔耶夫。為盡快進入研究狀態,他將自己的論文譯成俄文請導師審閱,并主動匯報閱讀專著的心得。這種鉆研精神打動了導師,于是免去他的基礎課程,直接開展“有限時間區間的運動穩定性”研究。
“我知道只有兩年時間,所以從不參加任何參觀、游覽活動,連宿舍安排的周末舞會也一概缺席。”張嗣瀛說,“我要把這兩年當成國內的4年用。”
最終,圍繞“有限時間區間的運動穩定性”,他完成了3篇高質量論文。
把聰明才智貢獻給祖國與人類
1959年7月,張嗣瀛回到祖國,繼續從事自動控制方向的科研工作。
1974年,張嗣瀛參與到反坦克導彈“紅箭-73”的研制工作中。為攻克導彈脫靶的技術難題,他每天從沈陽最南端的東北工學院騎車到最北端的軍工廠,25公里的路程風雨無阻。試驗過程中,每當導彈打靶出現偏差,張嗣瀛就將射手的控制指令記錄紙拿來認真研究,一條一條仔細琢磨。
經過反復試驗和嚴密計算,張嗣瀛得出了關鍵性結論:必須校正陀螺儀在導彈上的安裝角。這一發現是對蘇聯經驗的顛覆式改進。
在嚴格的推導和計算基礎上,張嗣瀛提出了新的角矯正方向和矯正量方案,最終成功解決了打靶偏差問題,取得了在國家靶場坦克打靶中十發九中的優異成績,使“紅箭-73”得以正式定型生產。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閱兵儀式。當“紅箭-73”作為我軍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威風凜凜地行進在受閱方隊中時,年近六旬的張嗣瀛熱淚盈眶、激動無比。
這一刻,距離他進入“紅箭-73”項目攻關組,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對張嗣瀛來說,10年嘔心瀝血、孜孜求索、披星戴月,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
上世紀80年代末,以錢學森為首的一批杰出科學家開始研究復雜性科學,張嗣瀛也積極參與其中。上世紀90年代,張嗣瀛創造性提出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復雜系統對稱性和相似性結構與控制規律研究。
作為學科帶頭人,張嗣瀛在學術建設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6年,張嗣瀛創辦了《控制與決策》期刊并擔任主編,為國內控制科學的發展開辟了新園地;1987年,他執筆的《微分對策》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國內第一本關于微分對策的專著;1989年,他組織了首屆“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
1995年,張嗣瀛在非線性系統及組合大系統研究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7年,張嗣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對他40余年科研工作的最高認可。
張嗣瀛一生致力于現代控制理論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國內最先倡導穩定性、微分對策、復雜系統的對稱性及相似性等理論和應用研究方向,為推動我國控制理論及系統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望這些科研成果和突破,張嗣瀛說:“人生最大價值,莫過于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貢獻給祖國與人類!為此我將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1999年的金秋十月,在青島流亭機場的出口,時任青島大學校長徐建培伸出熱情的雙手,歡迎74歲的張嗣瀛加盟青島大學。
從機場返校的路上,張嗣瀛堅定地對徐建培表示:“我不是來養老的,我是來工作的,我要為年輕的青島大學干點事。”
入校不到兩個月,張嗣瀛就籌備成立了復雜性科學研究所并任所長。此后,他著手主持申報“系統理論”碩士點及博士點并獲批準;他主持引進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高層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學術梯隊;2004年,他創辦了《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并任主編,該刊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入編為自然科學總論類核心期刊。
在短短5年時間里,一個研究所、一份學術刊物、一個博士點、一支人才隊伍、一個人才培養基地在青島大學誕生了。10年間,張嗣瀛帶領團隊進行復雜網絡的研究,踐行了自己的承諾。
2013年,因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張嗣瀛被授予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他將獲得的5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在青島大學設立了助困勵志獎學金,以獎勵家庭困難、學習優秀的在校研究生。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張嗣瀛常對學生說,“要不為利所動,不為權所傾,不為名所累,不為位所爭。”
離開伏案鉆研的公式和數據,生活中的張嗣瀛是一位至情至性,處世如春風、律己如秋風的長者。“正直、敦厚、熱情”是所有認識張嗣瀛的人對他的評價。
張嗣瀛喜歡釣魚,尤其喜歡夜釣。一次夜釣時,突然下起了雨,張嗣瀛和釣友們不得不撤回帳篷里。寒氣襲人,他拿出一瓶酒,擺上幾個自備小菜,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用酒瓶蓋代替酒杯,其樂融融早已超出夜釣本身。他在《雨夜宿帳》中寫道:“帳外細雨夾斜風,岸邊輕濤伴蛙鳴。夜深寒侵不能寐,把酒對坐話人生。”
張嗣瀛還喜愛竹子,青島大學家屬區的四叢竹子都是他親手所栽,分布在院子東南西北4個角落。最惹眼的是臨門東側的一叢,最是茂密繁盛,現已高及樓頂,他稱之為“竹林”。
2019年10月4日,94歲的張嗣瀛溘然長逝。“孜孜弗倦,可登堂奧;涓涓不息,而成江河。”這是他常對學生說的話,而他的精神正如水一樣奔流不息,永遠流淌在一代代科研人心中。
《中國科學報》(2025-05-07 第1版 要聞)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081-0.html張嗣瀛:用一生兌現“讓祖國強大”的誓言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