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本科生郭佳就像是一位“項目經理”。小組要完成電影推薦系統的開發任務,對照著甘特圖,哪名同學負責測試、哪名同學負責開發,她都要督促大家按時完成。用軟件人的話說,“相當于把一個系統拆解為若干個任務驅動”。
這只是一次常規的課程實訓,但分工明細。她讓同學們體驗到“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系統設計師”等要完成的任務。
如今已大四的她,對大學的印象“并不是上了大學就解放,相反,我的大學生活中總在實訓,不停地動手”。
大一學了Java語言,他們當期便設計了一個迷宮游戲;大二學了數據庫、操作系統等課程,便馬上開發了一款合同管理系統;大三學了機器學習、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等專業課,他們又開發了電影推薦系統……
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實訓?
綜合性實訓,解答“學了有什么用”
早在2003年,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實訓”的概念。在實踐中邊學邊訓練的做法,后被教育部采納,在全國高校中推廣。
20多年過去,學生們解決真問題的呼聲不斷,實訓也在不斷迭代升級。“目前,我們本科生采用的是3+1制,前3年在學校學習、實訓,最后一年在企業實訓,分為課程實訓、學期實訓、企業實習、畢業設計四個階段。”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教授盧葦說。
乍一聽,三年理論學習+一年實習的模式并不新鮮。雖說企業并不愿意要三年純理論學習,及至第四年才實習的那些缺少動手能力的大四實習生,但是要考慮到學生大一、大二有較多公共必修課,且大一至大三課程通常排得較滿,3+1又是國內高校不得不采取的模式。
北京交大的3+1制有所不同,既然學生“出不去”,不如把項目和工程師“引進來”。
以課程實訓為例,盧葦幾乎每年都會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教學效果。有學生反映一個學期有兩到三門專業課,每門課教師留10個實驗作業,三門課就得做30個實驗,而用以驗證某個算法的實驗規模較小,學生并不知道這些算法有什么用處。“各門課程的實驗有一定重復性,也沒有實際場景,這樣的實驗即使做50個、100個,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沒有太大作用。”盧葦說。
他索性做了一項大膽的改革,取消課程的驗證性實驗,把該學期內兩三門專業課的核心知識點提取出來,以項目付費的形式,邀請工程師圍繞這些知識點、結合工程項目設計出一個綜合性的實踐項目。
在操作系統課中,有一個多線程編程的知識點,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教授邢薇薇常常會在下課后被學生追問這個知識點學了有什么用,可以用在何處。
“能不能給我找個實際的應用事例?”邢薇薇向合作企業訴說了需求。很快,企業方給他們設計了一個多窗口售票系統。無論是買車票、電影票、公園門票,每個窗口都相當于一個線程,窗口之間需要協同,用多線程編程可以實現該系統的功能。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
學完就訓,節奏快到一周完成
一輛輛“小車”緩緩經過大橋向隧道駛來。“小車”越來越多,不一會兒,左行路段發生了交通“擁堵”。通過后臺調整紅綠燈時間,操作者讓左行的綠燈時間更長一些,有效分解了交通擁堵的壓力。這是智慧交通的一個模擬場景。
“光是車型,我們就采集了20多萬張真實圖像。”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中軟國際教育研發負責人趙煒瑋告訴《中國科學報》,由于真實車輛與模型車輛有差別,真實數據在模擬場景下的準確率并不高。為了提高識別準確率,模型訓練要不停采集數據、訓練。
趙煒瑋在北京交大實驗室里待了快一個月,他全程指導學生開發這一項目。“如今,本科生能接觸實際項目、前沿內容,相當于提前進入了一個行業”,這讓多年前畢業的他羨慕不已。
課后,不少學生留在實驗室中,對新方向躍躍欲試。比如,病人生病了不知道去看哪個科室,開發大模型做導診助手的靈感就是學生帶給趙煒瑋的。
深有同感的還有郭佳。
在做電影推薦系統時,學生的自驅力被極大地激發出來。為了把系統做得更加完善,“我們自學了深度學習方面的內容,調研了市場上同類公司的典型算法,閱讀了頂會、頂刊的學術論文”。郭佳說。
邢薇薇表示,北京交大軟件學院的師資由三部分組成——1/3專職教師、1/3企業兼職教師、1/3外籍教師。
很多課是專職教師上不了的。比如,大三多門課程需要軟件項目管理的經驗,只有擔任過項目經理的人才能講授。企業教師在講臺上拿出一個大項目做事例分析,這是缺少事例與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做不到的。
學完就訓。節奏上快到周二才上完理論課,周五就展開實訓。
工科的課時量通常較大,怎么保證學生學完就訓?他們是做了“割舍”的——原本64周的理論課時被砍掉一半,改為16周理論課時、16周實驗課時。即便是16周,也不是全部上理論課或實驗課,而是理論課上到第8周時,馬上開展一次綜合性訓練。
在郭佳的記憶中,實訓項目是連續不斷的。課程結束、考完試后會有兩三周時間,“我們又進入學期實訓階段”。學期實訓同樣是由企業兼職教師結合學生所學知識,與專職教師共同設定的。
大四那年,企業給學生發工資
在實訓過程中,郭佳一直在考慮將來選擇科研還是工程。最后,她發現自己更喜歡科研,“喜歡做出對業界有意義的研究”。
大四時,郭佳提前進入了保研導師課題組,她身邊打算就業的同學則進入了企業實習環節。有一名同學為了做畢業設計去了一家企業實習。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正好在開發高校畢業設計系統。該同學參與了前端設計和后端開發,不僅順利完成了畢業設計,還在自己的簡歷上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邢薇薇表示,傳統的本科生畢業設計通常由導師出題,主要涉及導師的科研方向,很多題目是導師自己想出來的。這類畢業設計與企業的真實需求相脫節,照此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會考試,但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則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工程能力。
就像一個循環。學生在讀期間,學校購買項目事例,向企業付報酬。學生大四時到企業實習,企業給他們發工資。逐漸地,一些企業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更希望通過實訓篩選出優秀學生,他們入職不用培訓,就可與崗位無縫對接。
不過,這做起來并不容易。有些高校來北京交大調研,想學習3+1模式,但總有一些課程不能排進大四。但即便如此,前來“取經”的高校仍然絡繹不絕,這一模式在越來越多高校落地開花。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4075-0.html學完就訓,他們大學四年“動手”沒停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崔平遠:親歷深空探測每一程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