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吳孝兵研究團隊解譯了揚子鱷圈養和野外種群的基因組多樣性現狀,揭示了多年人工保護工作對揚子鱷這一珍稀物種遺傳多樣性提升的貢獻。這一突破性進展為我國的揚子鱷保護提供了精準的“基因地圖”,提示揚子鱷保護邁入“優生優育”時代。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進展》。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活化石”。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安徽師范大學教授陳璧輝團隊便開啟了對其野生種群生態學的研究。通過我國持續40余年的保護行動,揚子鱷的野外數量逐年增加。但長期近親繁殖導致的遺傳多樣性流失仍是重大隱患。
吳孝兵研究團隊成功組裝了揚子鱷的染色體級基因組,并基于群體基因組數據,完成了揚子鱷圈養群體和野外群體基因組遺傳多樣性和近交現狀的評估,揭示了圈養和野生種群的遺傳差異。研究發現,得益于科學的繁育管理,揚子鱷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顯著高于野生個體;圈養種群較低的近交系數說明圈養繁殖在維持遺傳多樣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盡管揚子鱷的野外種群數量自2015年以來逐年增長,但基因組追溯發現,野生種群有效規模仍在萎縮,野化放歸方案需參考揚子鱷的親緣關系。研究指出,圈養種群較高的雜合度和較低的近交系數,為未來揚子鱷的種質資源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例如,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將揚子鱷保護納入國家戰略,通過建立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計劃,使其成為全球極少數“逆滅絕”成功的爬行動物。
此次成果標志著揚子鱷保護進入基因組時代,為瀕危物種的科學保護提供了新的范例。研究團隊強調,未來需進一步平衡圈養繁殖與野外保護,減少近親繁殖風險,同時利用基因組資源指導野化放歸和棲息地恢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m7980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3450-0.html人工保護助力揚子鱷“優生優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膜“綠色”制備有了革新技術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