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困擾著我國許多普通家庭。幽門螺旋桿菌,這種形態細長、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生物,被認為與胃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人體與疾病發生機制紛繁復雜,長久以來,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關聯始終未被清晰窺破。
在北大腫瘤醫院,有一位研究員長期將研究目光著眼于此。李文慶在北大腫瘤醫院讀博時,便跟隨導師游偉程教授開始研究胃癌流行病學;美國求學回到北大腫瘤醫院任教后,他毫不遲疑地重拾了這一暫時擱置的研究方向。基于山東臨朐高發現場團隊長達22年(1995-2017)的隨訪和實驗,李文慶及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之間纏繞錯雜的連結,漸次理順。
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確證: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死亡風險,并進一步論證了根除H. pylori幽門螺桿菌感染及營養素化學干預的長期胃癌預防效果。
緊閉多年的黑箱被打開一條縫,理性與科學的光亮徐徐而入,循著這道光,胃癌防治的藍圖,隨之漸漸鋪展開來。
做契合中國實際的癌癥研究
我國自90年代中后期起,人口老齡化加劇,飲食生活方式精細化,傳統高發癌癥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發病率持續高位徘徊,西方高發的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在國內亦呈上升態勢,癌癥疾病負擔逐漸加重。癌癥給國民健康帶來的嚴峻挑戰,正是李文慶邁向腫瘤流行病學研究的關鍵動力。
2005年,李文慶憑借優異成績進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攻讀博士,師從游偉程教授。游偉程教授是胃癌流行病學領域的權威,最初了解到導師的研究方向,李文慶便覺這與自己的志趣“一拍即合”。本科就讀于山東大學預防醫學專業期間,李文慶便敏銳察覺到惡性腫瘤帶來的嚴峻挑戰;同時,身邊親戚、同學的家人們艱辛的抗癌經歷讓他頗受觸動,而學界研究重心也逐漸從傳染病流行病學向慢性病流行病學轉變,李文慶深感癌癥流行病學研究是國內公共衛生領域亟待重視與攻堅的關鍵所在,期待未來能夠踏上這條充滿挑戰與使命的科研之路。懷著這樣的信念,跟隨游偉程教授,李文慶一頭扎進胃癌流行病學研究的深邃海洋。
當時,國內直博培養方案實施未久,本科階段的科研訓練亦不如今天完善,“茫然”,是李文慶正式成為一名直博生后的最初感受。第一篇科研論文的寫作過程相當痛苦,幾乎每一個字句都經過了游偉程教授手把手地指導與修改,不過,也就此為李文慶此后的科研寫作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得益于北大腫瘤醫院充沛的胃癌流行病學研究資源,以及導師游偉程教授的悉心指導,李文慶快速度過了這段生澀無措的轉換期。他在北大醫學院的平臺上奮力汲取養分,積極投身國際學術交流的浪潮。歷經數載艱辛,他的努力結出累累碩果,博士期間便有3篇SCI論文與多篇中文文章相繼問世。這些研究成果宛如精準的導航星,在胃癌防治的復雜星空中為科研探索者們進一步指引方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而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也恰如他科研征程中的一頂桂冠,見證著他在學術領域的斐然成就與不懈奮進。
博士畢業后,李文慶進入哈佛醫學院深造。流行病學關注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黑色素瘤是西方國家高發的癌癥之一。因此,海外求學期間,李文慶研究的具體病種從胃癌暫時轉向黑色素瘤。不過,在流行病學領域,不同病種的異質性不足以削減總體方法論的普適性,博后深度的科研鍛煉和拓展的資源讓李文慶在科研思維、科研素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滋養。在哈佛的實驗室中,他日夜鉆研,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基礎科研與實際應用巧妙融合,通過嚴謹的人群研究驗證假設,系列前瞻性隊列研究支持了黑色素瘤雄激素假說,這一研究首次發現前列腺癌個人史和服用西地那非(偉哥)增加黑色素瘤發生風險,促成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西地那非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列入對黑色素瘤有潛在風險的藥物監控名單。相關成果日后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在國際學術界激起層層漣漪。
在哈佛做博士后的一年多是李文慶成果頗豐的一段時光,但“如何緊扣與中國本土更貼近的流行病學研究”這個問題始終在他心頭縈繞不去,最終,李文慶決定離開哈佛,進入更易與國內研究銜接的機構——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NCI有著極其宏觀的全球布局,研究基地遍布全世界,在這里,李文慶得以置身于更為多元和廣闊的科研天地,與全球頂尖的科研精英并肩協作,深度參與多項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課題。懷揣著“多做一些跟中國人的公共衛生利益相關的事情”的想法,李文慶主動爭取了許多與中國及相近鄰國有關的工作契機,參與到云南宣威的室內空氣污染治理、蒙古國的肝癌研究方案設計等工作中。由于人群遺傳易感性與生活環境的特異性,每個地區、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癌癥疾病譜,因此,積極開展符合中國本土特色的病因學研究及預防工作,提供適合中國本土人群的癌癥預防策略,在李文慶看來至關重要。
心系契合中國實際的研究的同時,李文慶也時刻懷揣著全球視野。他曾受邀去NCI合作導師家吃飯,導師一家飯前為菲律賓地震受難災民祈禱的情景,令他頗受觸動,“這種全球視野,這種人文關懷,讓我覺得不論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光考慮自己那一點點科研的利益,而應該去考慮整個群體的利益,考慮人類的福祉。”在李文慶看來,基于特殊人群的研究,最終將匯聚為人類整體在疾病面前的共同力量,“我們現在致力于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發出中國聲音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通過我們中國人的努力,也可以去改變全球腫瘤防控的范式與策略。”
穿梭在真實世界與實驗室之間
在人類與“眾病之王”——癌癥曠日持久的斗爭中,人們肩負著不同的角色與責任,共同塑成疾病與死亡面前人類從未動搖的堅定與勇毅。而李文慶的角色,與人們的一般印象不太一樣,既非終日忙碌于病房與手術室的臨床工作者,也不同于埋首實驗室的基礎醫學研究者,更像是兩者的結合。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直面現實世界中的人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必須切身進入真實世界,開展大規模人群調查、面對面訪談、收集生物樣本等工作;而依托基礎實驗室的精細的科研分析,也同樣必不可少。在國內的科研環境下,一名合格的獨立研究者往往需要熟諳每個環節,調查、采樣、研究分析的全流程都必須充分把握,現實的人與微觀的分子,須同時涵容于視野之內。而李文慶嚴謹沉穩又“不怵社交”的性格,正完美契合了這樣的角色。
2006年,直博一年級的李文慶第一次跟隨導師來到山東臨朐胃癌流行病學研究基地。這個來自山東泰安,會說方言的年輕人讓鄉親們倍感親切。基于1973到1975年間的全國死因調查,一系列早期篩查和治療等工作開始在癌癥死亡率高的地區開展,并建立起長期隨訪診治性基地。1983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建立的山東臨朐胃癌高發現場研究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要到臨朐縣的村子里去,并不容易。研究團隊每次都要攜帶各種醫療設備,驅車八九小時,穿過崎嶇不平的土路,暫住在村里簡陋破舊的小旅社。由于鄉下經常斷電,有時診療時還得背上沉重的發電機。不過,讓李文慶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條件的艱辛,而是在這片廣袤的齊魯大地之上遇見的質樸的人們。上至領導干部,下至普通百姓對團隊工作的配合與支持令李文慶感慨萬分,一次跟著導師游偉程教授下鄉回訪時,有三位老媽媽已在家中等候許久,她們年輕時曾在基地篩查中查出胃癌并及時進行了切除手術,當時都已經年過半百。她們拉著游偉程教授的手,久久不肯放開。其中一位獨自拉扯三個子女長大的老媽媽含淚感慨,要不是團隊的胃癌篩查讓她極早發現和治療了癌癥,疾病繼續發展下去,說不定家就垮了。
老媽媽的神情與話語久久烙印在李文慶心中,堅定了他在腫瘤流行病學研究領域持續深耕、無畏前行的決心——這項事業不僅關乎科學的探索,更關乎無數生命的希望與幸福的守護。北大博士畢業后,李文慶赴美國深造,但這份初心始終堅定不移,伴隨著他回到中國,回到北大腫瘤醫院,回到胃癌預防與攻克的科學戰線上。
回國后,將研究重心重新轉向博士期間關注的胃癌,在李文慶看來是無需多加思索的抉擇,他的情懷與個人職業追求,在這個與中國現實緊密貼合的研究方向中得以完美融合。重回胃癌研究領域,李文慶的第一項代表性研究正是依托山東臨朐的真實社會人群實現的。在“真實世界”的研究理念指導下,李文慶得以直接觀察和驗證所提出的策略在人群中的應用效果和可行性,從而為胃癌的預防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全球腫瘤防治研究貢獻了寶貴的真實世界證據——研究首次明確根除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顯著降低胃癌死亡風險,并證實補充維生素和補充大蒜素的長期胃癌預防效果,為制定胃癌一級預防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研究成果于2019年發表在了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的BMJ(《英國醫學雜志》),并被評為了2019“中國十佳消化道領域臨床研究”。2024年,依托覆蓋18萬人的全球最大規模胃癌干預性研究,李文慶所在科研團隊明確了大規模社區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的可行性,特別支持胃癌高發國家將成年早期即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作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政策,研究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Science雜志將該研究作為領域亮點發表整版述評,同時研究再度獲評“中國十佳消化道領域臨床研究”,為全球胃癌預防策略提供了指引,深刻影響了全球胃癌防治的探索進程。
基于研究結果,一系列健康宣教以山東臨朐高發現場為核心,向全國各地輻射開去,多食新鮮水果蔬菜、戒煙限酒等健康生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時至今日,臨朐高發現場四十余年的胃癌防治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72%下降到2023年的50%左右;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平均以每年4.5%和3.4%的速度下降。
求索在人類與癌癥抗爭的漫漫科研路上,李文慶有自己的關懷與期許。
癌癥預防潛伏期漫長,需長期不懈努力方可顯效,而我國一級、二級預防大規模、規范化開展較晚,自2010年之后方算起步,雖在部分試點區域已浮現出一定成果,但全國范圍成效顯現仍需時日。“開展腫瘤預防,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對國內或者說全球的公共衛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李文慶緊跟醫學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以精準醫學和個體化治療的理念為指引,致力于在腫瘤預防領域開創新的局面。他期望打破傳統的“一刀切”預防模式,推動精準預防的發展。其后續研究將繼續專注于識別那些最適宜、最迫切需要篩查和根除治療的高危人群,以此優化衛生資源的分配,確保每一份資源都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醫療衛生資源永遠是不夠的,我們要真正把資源用到刀刃上。”通過這種方式,腫瘤預防的覆蓋范圍將得到顯著擴展,讓更多的人群能夠享受到精準預防帶來的益處。
在這條路上,李文慶仍在不懈努力,以他的專業知識和滿腔熱忱,為提升公眾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師生相承的“極好的精神力量”
在李文慶看來,自己并不屬于那種精于做周密時間規劃、對工作充滿掌控力的計劃能人,而只是時刻“積極地往前走”,倘若在某刻覺察到改變的必要性,便立刻付諸行動。
在學生們眼里,李文慶是在極其繁忙的日常安排面前仍能有條不紊、一絲不茍的“時間管理大師”,作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和消化系腫瘤整合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PI,李文慶在依托高發現場的人群調查及醫院內臨床數據開展科研工作、指導學生之外,還需參與到全院臨床研究質量的把關工作中。但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科研事務大小繁簡,他始終親力親為,“老師的工作強度很大,在他的各種科研工作、學術會議之外,他一個人還需要負責指導我們12位研究生的課題,為了抽出時間來一對一指導我們,老師下班時間常常在辦公室,周末也幾乎不休息,而且老師指導這么多同學的課題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疏漏”。
在對學生的指導中,李文慶常與學生促膝長談,分享科研歷程中的點滴經驗,從文獻查閱的技巧,到實驗設計的要點,再到論文撰寫的思路,事無巨細,傾囊相授。第一次在李文慶老師的課題組做組會報告的經歷讓北大腫瘤醫院碩士生楊蘭心記憶猶新,“老師從如何規范進行匯報,用詞,表達,言語和如何脫稿等方面都給予了我極其細致的指導,讓我學習到如何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盡可能清晰的去展示給每一位聽眾。那次匯報讓我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如何做科研有了清晰的認識。”
李文慶嚴謹認真,在學術上對同學們要求嚴格,但具體學術問題之外的生活中則親和開明。在李文慶看來,不同于十多年前父子式的師生關系,今天的師生關系趨于平等,更像是朋友或是兄弟兄妹的關系,他隨時歡迎學生向他請教問題或表達困惑,尊重學生個性,盡可能給予學生自由探索的廣闊空間。
李文慶始終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潛力,不受限于單一的學術成就,而是通過全面發展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他期望青年學子們能夠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著力培養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現在同學們其實機遇比我們當時更多,這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在眼花繚亂的各種機遇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是需要大家去不斷思考、把握的。”
憑借著勤奮嚴謹的態度,李文慶一路“積極向前走”,在言傳身教之間將其化作引領學生們堅定前行的精神力量,在癌癥流行病學的科研路上薪火相承,在疾痛與死亡的無盡暗夜之中,燃起屬于人類的熠熠炬火。
人物簡介:
李文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消化系腫瘤整合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PI。201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2010年至2014年,先后赴哈佛醫學院、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深造,歸國前任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2017年起,進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任教。主要從事腫瘤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與健康醫療大數據相關研究工作。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2827-0.html從哈佛到北大,他的研究讓胃癌死亡率下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成立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