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面后面還有一個面,應該" />
“老師,這個面陣做完了還應該向哪個方向延伸呢?”
“這個面后面還有一個面,應該考慮整個體積、一個體系帶來的效果。”
這是去年3月19日,我國水聲學科奠基人楊士莪院士與學生的對話。在對話結束后的兩個小時,這位“時代楷模”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在他生命最后的時光里,止痛藥已經無法止住他的疼痛。學生們想盡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但是都無濟于事。
焦急間,一位學生提議:“老師為水聲事業鞠躬盡瘁,咱問問學術問題試試。”
這招果然管用,楊士莪在給學生解答問題的時候,暫時忘記了病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教學成了他最有效的“止痛藥”。
“老師,您說的體積方向確實是我們現在考慮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楊士莪的學生、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樸勝春說。
他已經師從楊士莪33年。還記得1991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求學時,當時水聲專業處于低谷階段,他選的《水聲傳播原理》這門課程只有他一個學生。
“勝春,你這可是挑了個大梁啊。”在一次課后,楊士莪拍著樸勝春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楊士莪深知,一旦日后沒人選擇這門課程,這個科研重點將停滯不前,所以,這棵獨苗承載著這門課程發展的所有希望。
只有一位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教室略顯空曠,但楊士莪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總是提前到達,每次都會精心準備,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書,是他對科學的嚴謹與執著的最好印證。他常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人愿意學,這門課就值得我傾盡所有。”
在學生們心中,楊士莪不僅是導師,更是引航的領路人。時至今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副教授郭俊媛依然記得第一次出海實驗時,楊士莪向她提出的問題。
那次出海,海況特別不好,很多人都暈船,郭俊媛更是吐得直不起腰來。楊士莪看她難受,就盤腿坐在她旁邊說:“你要轉移注意力,我給你們唱個歌兒吧。”
“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茫茫大海上,一艘小船傳出豪邁的歌聲。大家都看著這位80多歲的老人家站在船頭引吭高歌,為他打著節拍。
“你知道鋼鐵是怎么煉成的嗎?”一首歌罷,楊士莪轉身問郭俊媛。郭俊媛一時沒回答上來,楊士莪自問自答:“千錘成器,百煉成鋼。”
多年以后,每當遇到困難,徘徊不定時,郭俊媛都會想起這句話,和那首《紅莓花兒開》。即使老師已不在身邊,但他曾經的言傳身教總會讓她信心倍增,找到前行的勇氣。
人物簡介 楊士莪(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我國水聲工程學科的奠基者與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資深教授。他扎根水聲學科教育近70年,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工程專業。他開創了我國深海水聲定位方法和技術,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國際先進的水聲系統。他曾被授予“時代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1536-0.html楊士莪:教學是他的“止痛藥”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何光彩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