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數字文明與人文精神交融共生的新時代,舞臺藝術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范式變革。從AI技術賦能到“雙演融合”新業態蓬勃興起,舞臺藝術的數字化重生之路充滿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全國兩會期間,光明網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共同探索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更多可能,為講好中國故事開辟出多維度的藝術空間。
數字技術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舞臺藝術的傳播形態。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以來,文化和旅游部積極貫徹落實,進行“線下線上融合,演出演播并舉”的雙演融合工作部署。這一創新舉措不僅開辟了文旅消費的新場景新模式,也大大提升了文化傳播效果。如國家話劇院創作的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首次實現了12家網絡平臺同步進行線上演播,首日點擊量破千萬量級。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更是拓展了城市覆蓋面,依托“九城聯動”進一步完善“第二現場”播出技術,并采用60米高色階大屏播出,通過“AI+3D+即時影像+二維動畫融合”等最新的數字技術,打破傳統觀演模式和舞臺空間,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同時同在、千里共賞”。制作團隊配置了13臺高清電影機和全套制播系統,運用“即時拍攝、瞬時剪輯、實時投屏”的技術鏈,打造低延時、高清質感的大屏畫面;率先嘗試多媒體AI技術,以計算機算力生成多維沉浸式視覺體驗;創新使用實景拍攝與二維動畫相結合的形式,通過3D技術構建多維視覺空間組合,帶領觀眾與1935年身處巴黎的常書鴻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行業也面臨著“藝術+科技”復合型人才缺失、數字文藝行業鏈不完善、集群效應尚未形成等問題,亟須由政府主導,以代表性文藝院團率先發力,全行業、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形成數字文藝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未來,數字文藝將朝著“全場景交互”的方向演進,實現藝術與科技的共生,增強沉浸式體驗感,呈現“藝術+科技+消費”的新局面。
不只形態革新,舞臺藝術還從網絡文化成果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如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網絡文化新成果頻頻被戲劇創作者改編,成功把網生代青年吸引到了劇場中。田沁鑫說:“當代戲劇演出,需要研究和吸納年輕人的審美偏好,實現傳統和現代、藝術本體和形式創新的最大平衡?!本W生代是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天然地對互動性強、即時反饋性強、視覺沖擊力強、快節奏、多線程的內容感興趣。以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蘇堤春曉》為例,通過表現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兩度赴杭州為官的經歷,串聯起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從主題和題材來說,高度呈現了宋韻之美、傳統文化之美;從審美風格來說,亦莊亦諧,在臺詞中穿插了許多當代文化熱梗;從敘事方式來說,劇本采用非線性敘事,多時空交錯布局,信息量密集;從表演來說,演員們在敘述、評論、抒情等各種狀態之間靈活切換,成功解碼Z世代的文化基因。其創作核心就是堅持守正創新和人民性原則,將創造出服務時代和人民的文藝精品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此外,AI技術在內容創作中也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它能夠搜集、分析現有資料,為創作者提供參考和靈感。田沁鑫提倡使用AI技術輔助創作,她認為將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語言模型工具與其他軟件結合使用,可以創造出更多可能。但AI本質依舊是輔助工具,在情感深度上還需要人類把控。正如吳道子所說:“不認真就假了,一認真就亂了。”創作者要把握其中的分寸,與AI工具“相敬如賓”,不能完全將主導權讓渡出去,而應人機協同,在創作上做到優勢互補。
如今,中國戲劇也開始告別舶來品的身份,不少經典劇目向國外反向輸出。田沁鑫認為,中國戲劇的國際化,本質是以科技為翼、文化為根、青年為橋??萍际鞘侄?,傳統文化可以借助科技走到不同的觀眾面前,呈現當代審美,傳遞文化精神。如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將借助“CNT現場”品牌在海外流媒體平臺發行,把東方美學帶到海外。對于文藝出海時常常遇到的水土不服等問題,中國舞臺藝術創作者從未放棄在內容層面尋找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最大公約數,讓民族元素與現代審美相融合,以更高的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話。
藝術作為跨越語言和地域的文化載體,在促進民心相通、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藝術交流在文化外交中的效能,系統提升對外藝術交流的能力和項目的質量,以及與國際藝術合作的水平,籌備好新時代文化外交的新戰略,形成新格局。田沁鑫建議:“需要構建對外藝術交流長效協同機制,把藝術交流納入國家外交長期戰略規劃,建設形成政府、民間、個人多重組合的對外藝術交流網絡,打造全球藝術品牌矩陣,通過多樣藝術項目、藝術數字化傳播渠道,實現對外藝術交流在機制創新、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系統性突破?!?span style="display:none">v5e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在數字基建重構藝術生態的今天,中國舞臺藝術通過科技賦能,正在構建藝術創作與傳播的新范式。在數字技術的催化下,中國藝術正在成為世界語言,完成從文化展示到文明對話的質變躍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起超越時空的藝術坐標。(光明網記者:劉子璐 董大正 劉楊東晴)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6-1056-0.html田沁鑫:互聯網與數字技術助力下的舞臺藝術新風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