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團隊既然已經開展了慈善愛心捐贈活動,就要秉承愛心慈善的初心。圖/IC photo
近日,一則公益捐款事件引發熱議。
據紅星新聞報道,一位山東省濟寧市的劉女士發帖稱,她的兩個孩子準備每人捐10元零花錢給當地一家公益團隊發起的“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的募捐活動。然而,當劉女士將20元轉賬給活動發起者,告知這是孩子們用自己的零花錢獻愛心時,對方卻未收款,并回復說“摳”,還表示以后10元不再收。帖子發出后,這一事件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并登上熱搜。
有意思的是,雖然劉女士的10元捐款被說成“摳”,但活動的宣傳文案卻明晃晃寫著“一分也是愛”。對劉女士而言,這本是一件母親通過公益捐贈培養孩子愛心的暖心事,卻變成了反被指責吝嗇的糟心事,引起網友反感質疑也不出所料。
目前涉事公益團隊負責人已回應,是工作人員言語不當,其本意不是嘲諷劉女士“摳”,而是對劉女士表示“你捐10元錢會被別人說摳”。事發后,工作人員也已向劉女士道歉。
這種解釋多少有些勉強,但向當事人道歉也的確是應該的。捐款金額不管大小,都代表愛心人士的心意,數額小的捐款行為不應該被“嫌棄”。
實際上,在關于公益慈善的相關法律條文中,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都沒有對捐贈金額做出限制性規定或設定起捐標準。反而強調,慈善捐贈應遵循自愿、無償的原則,捐贈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來決定捐贈的金額。
因此,公益團隊既然已經開展了慈善愛心捐贈活動,就要秉承愛心慈善的初心,不能明設乃至暗設捐贈門檻,任自挑肥揀瘦,更不能說著“一分也是愛”,干著說一套做一套的事。對捐款數額的嫌棄,是對家長和孩子的侮辱和傷害,也是對這項慈善捐贈活動的傷害,更損害了公眾對此類慈善活動的觀感。
當然,這起事件也暴露出一些公益團隊在管理和培訓方面的不足。開展公益活動至少要有規范的標準,不能任由工作人員介入個人主觀的偏見,傷害捐贈者的自尊心。
慈善捐贈是社會義舉,更是一種高尚的品質,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鼓勵。尊重每一位愛心人士的捐贈,也是慈善活動組織者的基本素養,“一分也是愛”不能僅僅是空喊的口號,更要內化于心落到慈善活動具體細節,這樣才能獲得認可、贏得人心,逐步改善公益環境。
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801-0.html孩子捐10元被說“摳”,做公益不該挑肥揀瘦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