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周三的一番表態,如同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平靜湖面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鮑威爾明確淡化了外界認為美聯儲可能通過降息來緩沖特朗普總統關稅政策對經濟造成沖擊的預期,這一表態猶如一記警鐘,讓市場重新審視美聯儲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
在周三的議息會議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有一個極具深意的細節被有著“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著名記者Nick Timiraos敏銳捕捉到——鮑威爾使用“等待”一詞的不同表述(如waiting、await)多達22次。如此高頻地使用“等待”相關詞匯,鮑威爾顯然是在刻意強調美聯儲不會急于行動。他直言:“我們認為,等待并進一步觀察的成本相當低,所以我們正在這樣做。”這一言論無疑是在向市場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美聯儲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將保持高度的謹慎和耐心,不會輕易采取降息等激進的貨幣政策措施。
鮑威爾的這一立場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而Timiraos更是深入剖析了美聯儲對先發制人降息持謹慎態度的背后原因。Timiraos指出,特朗普反復無常的貿易政策,正在美歐等發達國家間造成了顯著的貨幣政策分化。這種分化并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現實經濟背景。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正掀起一股降息浪潮,但美聯儲卻顯得“格格不入”。其他經濟體尚未對進口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這使得它們更多面臨的是需求疲軟和勞動力市場降溫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經濟體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增長、提振需求,無疑是合理且有效的選擇。然而,美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美國經濟剛剛經歷了一段艱難的高通脹時期,物價水平一度居高不下,給民眾生活和企業經營都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今,雖然通脹率有所下降,但不少美聯儲官員仍然心有余悸,他們認為不應冒著先發制人的降息風險來提振放緩的就業,以免在短期內加劇物價上漲的壓力。畢竟,一旦降息過早或幅度過大,可能會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剩,進而推動物價再次飆升,使美國經濟再次陷入通脹的泥沼。
這種局面與2019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貿易戰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美聯儲曾三度降息,以支撐經濟免受特朗普對華貿易戰后情緒惡化的影響。但如今,鮑威爾明確表示,“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先發制人,因為在我們看到更多數據之前,我們實際上無法確定對經濟數據的正確應對方式。”這種謹慎的態度反映出美聯儲在面對復雜經濟形勢時的成熟和穩健,也凸顯了當前經濟環境與2019年的巨大差異。
美聯儲的這種立場,使得它與歐洲、加拿大和英國央行處于了截然不同的政策軌道上。回首過去一年,美聯儲在2024年下半年曾累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了100個基點,原因是通脹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然而,自今年以來,美聯儲一直將利率維持在4.25% - 4.5%不變,表現出明顯的“按兵不動”態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央行在過去一年中已先后七次下調基準利率,累計降息幅度達到了175個基點,上個月更是將存款機制利率降至了2.25%。如此大幅度的降息,反映出歐洲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文藝復興宏觀研究公司(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經濟研究主管Neil Dutta表示,“歐洲經濟本就基礎相對薄弱,因此他們有更多(降息)空間以專注于增長問題”。歐洲經濟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結構性問題,如高失業率、低增長率等,降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英國央行的降息速度也正在迅速趕超美聯儲。投資者和經濟學家預計,英國央行周四將把基準利率(目前為4.5%)至少下調25個基點。自去年夏天以來,英國央行已先后三次降息。英國經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全球貿易摩擦的影響等,都使得英國經濟增長乏力。因此,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成為了英國央行的必然選擇。
在上月歐洲央行降息前夕,特朗普曾公開批評鮑威爾行動遲緩,并建議美聯儲效仿歐洲央行。但這種批評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合理性可言。Dutta指出,特朗普對歐美貨幣政策分化的不滿表明:顯然無人向他解釋關稅對美歐的不同影響。歐央行無需像美聯儲那樣擔憂關稅引發的通脹后果,而美聯儲卻不得不將這一因素納入重要的考量范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使得美國進口商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進而可能傳導至整個物價體系,引發通脹反彈。如果美聯儲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降息,無疑是火上澆油,可能會使通脹問題進一步惡化。
美聯儲官員近期特別強調,他們擔心在經濟疲軟之前降息可能會在短期內放大物價壓力。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降息會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降低借貸成本,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但如果此時經濟尚未完全擺脫高通脹的陰影,過度的貨幣寬松可能會導致需求過度擴張,進而推動物價上漲。而且,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身就會對物價產生一定的推升作用,兩者疊加,可能會使美國的通脹形勢更加嚴峻。
展望未來,美歐政策分歧還將進一步加大。目前,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已將美聯儲首次降息的時間點調整到了9月份。而高盛則預計,美聯儲將從7月份才會開始降息,全年降息三次。這一預測反映出市場對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高盛預計,歐洲央行將繼續以25個基點的幅度降息,直至9月份,屆時其基準利率將降至1.5%。這意味著,美歐之間的利差至少在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放大。
目前,美歐之間通脹的差異本身并不算大——歐元區4月份通脹率為2.2%,美國3月份通脹率則為2.3%,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的通脹目標均為2%。但兩者接下來的通脹運行軌跡,卻很可能將截然相反。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表示,歐洲央行降息幅度可能超過該行預期,因為美國對華關稅可能導致中國進一步增加對歐洲的出口,這可能導致歐洲核心通脹率下降0.5個百分點。“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因為它相當于略高于2%和略低于2%之間的差距,”他說道。如果歐洲的通脹率最終低于2%,那么“你就能說服歐洲央行中許多鷹派成員……進一步降息。”
美聯儲與歐美央行貨幣政策的分化,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匯率市場來看,美歐利差的擴大可能會導致美元進一步走強,歐元和英鎊面臨貶值壓力。這對于歐洲和英國的出口企業來說,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可能加劇輸入性通脹壓力。從債券市場來看,美聯儲的謹慎態度可能會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相對穩定,而歐洲和英國國債收益率可能會繼續下降。這將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美國債券市場,進一步影響全球資本的流動格局。
對于全球投資者來說,美聯儲與歐美央行貨幣政策的分化也增加了投資決策的難度。投資者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不同資產的風險和收益,根據貨幣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組合。例如,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會增加對美元資產的投資,同時減少對歐元和英鎊資產的投資。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周三的表態以及美聯儲與歐美央行貨幣政策的分化,是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一個縮影。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各國央行都在努力尋找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路徑。美聯儲的“等待”策略,雖然可能會在短期內引發市場的波動,但從長遠來看,有助于維護美國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而歐美央行則根據自身經濟面臨的問題,采取了相對激進的降息措施,以刺激經濟增長。未來,美歐貨幣政策的分歧將如何演變,以及將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9050-0.html鮑威爾“按兵不動”引全球矚目!22遍“等待”背后是歐美貨幣政策分化加劇?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