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海未來2025——科技引領海洋新質生產力大會”在深圳召開。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副司長孟慶壘強調,需以創新驅動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海洋產業生態,聚焦深海、極地等戰略新疆域培育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深化開放合作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為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系統性支撐。會上舉行了四輪政校企簽約儀式,匯聚16家新興產業企業,共話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未來機遇,以政企協同領航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深圳市海洋發展局分別與華為、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光大證券分析稱,深圳海洋局與兩大科技巨頭合作,標志著深海科技進入產業化落地加速期。
此次合作聚焦海洋數字孿生、AI算法開發、智能裝備三大核心領域:1)華為將輸出鯤鵬處理器、昇騰AI芯片構建海洋超算中心,其Atlas 900算力集群可提升海洋數據建模效率3-5倍;2)騰訊依托騰訊云TI平臺開發海洋AI大模型,其L5級數字孿生技術已在深圳大鵬灣實現0.5米精度的三維海底建模;3)合作協議明確2025年建成國內首個深海裝備智能運維平臺,目標降低海洋工程運維成本40%。
此次政企協同具有示范效應,預計將帶動全國30%的沿海城市跟進數字海洋建設。
從政策層面來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納入戰略新興產業,提出中央財政設立500億元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基金。
同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要求2025年深海裝備國產化率達75%,深海科技產業正迎來三重催化:1)技術突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已實現7000米級作業能力,帶動深海傳感器市場規模年均增長28%;2)資本傾斜:北交所設立海洋科技專板,已有12家深海裝備企業啟動IPO;3)應用拓展: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云"投入運營,推動海洋觀測設備需求爆發式增長。
展望后市,光大證券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化進程的加速,深海科技有望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極。深海科技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領域,市場規模預計達3.25萬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盤子的25%,成為最具爆發力的增長極。
落腳到A股市場,深海資源開發(可燃冰/礦產)、智能裝備(AUV機器人)及海底數據中心(IDC節能替代)等方向有望加速發展,關注深海裝備及深海信息化相關企業。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7783-0.html深海科技剛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深圳即率先發力,產業化有望加速落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