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繳翼飛 北京報道
202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以5.4%的增速開局,在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業態爆發的雙輪驅動下,展現出超預期韌性。然而,美國濫施關稅的不確定性陰影仍在蔓延。如何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沖擊?外貿轉內銷的“內卷焦慮”與消費提振的“堵點難題”如何破解?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
圖: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受訪者供圖)
魏琪嘉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源于政策精準性與市場活力的深度耦合,當前需要激發“超大規模市場”的消費潛力來對沖外部風險,通過強化質量標準“硬約束”力度以及提升內外貿一體化水平來優化供給,用“超前半步”思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從而開辟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21世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高于全年5%的目標。如何評價當前經濟態勢?哪些結構性亮點值得關注?
魏琪嘉:一季度經濟整體表現符合市場預期,這與去年三季度以來持續出臺的政策保障密切相關。去年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逐步顯現,帶動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投資信心持續改善,有效激發了經濟增長潛力。
從供需兩端看,5.4%的經濟增速背后有兩大支撐動力:一方面,傳統產業升級潛力加速釋放。“兩新”政策推動存量投資煥發活力,設備更新換代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持續發力,也帶動來重大項目儲備與建設,形成“投資拉動生產”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市場風口下快速成長,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等新場景應用不斷擴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和產品產量增速顯著,呈現出產銷兩旺的態勢。總體來看,一季度經濟數據既符合政策預期,也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結構升級角度分析,產業轉型升級始終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技術突破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結果。我國早在產業布局階段就已夯實基礎,目前以DeepSeek為代表的各類科技創新產品集中涌現,正是長期要素配置與產業培育的必然結果。
總體看,一季度經濟表現具有風向標意義,尤其在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這一成績來之不易。隨著二季度、三季度政策儲備的持續釋放,經濟發展將獲得更充足的動力和空間。我們也正迎來科技成果密集轉化期,這也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更強信心,通過產業升級再次獲取發展紅利的前景值得期待。
《21世紀》:美國近期連續宣布對華產品加征關稅,這將對中國后續的經濟穩增長產生哪些影響?
魏琪嘉:當前經濟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美國濫施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盡管實際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但已對出口預期造成沖擊,高關稅環境下,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可能面臨考驗。
應對這一挑戰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短期來看,單邊加征關稅違背經濟規律,已引發國際社會普遍反對,美國相關政策的后續影響仍存變數,其自身能否承受政策反噬有待觀察,其不可持續性也為我們爭取了調整時間窗口。
中長期而言,需加快外貿策略優化:一方面,依托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推動優質外貿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有序實現對接國內需求,釋放國內消費潛力以對沖外部風險;另一方面,持續拓展多元化出口渠道,推動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等新業態發展,引導外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增強抗風險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要注意“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既是應對外部沖擊的策略,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內外貿一體化要強化政策引導
《21世紀》:反對“內卷式”競爭、優化產能調整也是目前的產業政策重點,特別是關稅沖擊下,很多外貿企業轉內銷,會不會加劇國內供給側內卷?
魏琪嘉:目前個別領域出現競爭激烈的核心癥結并非供給總量過剩,而是標準體系等配套因素缺位導致的個別行業市場競爭失序。以快消品和工業產品為例,若缺乏強制性質量標準與市場退出機制,企業必然傾向于“以價換量”而非“以質取勝”,這應該是“內卷式”現象的真正病灶。
應警惕售價嚴重低于生產成本的行為,防止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違規行為。從中長期看,嚴重低于生產成本的定價,由此產生的低價競爭不僅損害行業生態,也會對消費者權益造成負面影響。對此,把握好“質價相符”的原則的前提下,清楚界定不正當競爭的邊界,對相關行為進行依法依規監管,有力維護市場秩序。引導平臺更加注重質量競爭,通過市場化辦法強化對優質商家的扶持、鼓勵,引導市場回歸“質量競爭”本質。
外貿企業轉內銷面臨的困難或者疑慮,在于“無品牌依托則只能依附平臺”“分銷渠道受限”。當前不少企業通過電商平臺試水內銷,但若平臺僅以低價為導向,將陷入“代工思維循環”,這樣企業既無法積累品牌價值,又被迫卷入成本壓縮的惡性競爭。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在于平臺導向的轉型:若能借鑒優質消費品平臺模式,通過建立品質認證體系、扶持原創設計品牌,可引導外貿企業從“代工廠”向“品牌商”躍遷。
目前中國消費市場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競爭”。外貿企業轉內銷的破局之道,在于抓住這一趨勢完成“三重升級”——從代工生產到自主設計、從價格競爭到品質競爭、從平臺依附到品牌引領。而這一路徑的實現,既需要企業自身的創新勇氣,也離不開平臺生態與政策環境的協同支撐。
魏琪嘉: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我國擁有14億人口基數、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以及顯著的消費升級趨勢,這為挖掘內需潛力提供了豐厚土壤。
消費市場的結構性機遇尤為顯著。目前高品質消費需求仍然旺盛,制約消費活力的并非實際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端存在結構性短板,消費環境也有待進一步優化。需要注意高端消費的“內需外流”的現象,這也折射出國內中高端供給的結構性缺口。
解決這一問題,需從“技術研發-設計創新-品牌培育”全鏈條發力,比如支持本土品牌參與國際展會、搭建高端制造產業孵化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都是打通“需求—供給”堵點的關鍵舉措。
我們的政策層面一直都是保持著動態優化的靈活性。去年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已在消費、投資等領域形成強有力支撐。當然,我們的政策儲備并非靜態應對,而是基于經濟形勢變化的“自適應”。
當前消費提振不是簡單刺激消費總量,關鍵在于“破小局、成大勢”。阻礙消費的往往是具體而微的堵點,從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施到低空經濟的空域管理,每一個“小卡點”背后都是萬億級市場。讓14億人的“真實需求”與“有效供給”實現精準對接,這既是應對外部沖擊的“穩定器”,更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增長極”。
以低空經濟為例,其發展需破解“放活”與“管好”的平衡難題:一方面應探索通過無人機編碼管理、電子圍欄技術實現飛行安全完全可控,另一方面需簡化空域審批流程、培育應用場景。這種“精細化治理”能力,正是釋放消費潛力的前提——正如中央強調的“該放的放到位,該管的管得住”,唯有在制度創新中找到“最大公約數”,才能讓低空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場景從“政策愿景”變為“增長現實”。
《21世紀》:目前多部門、多地方已經開始前瞻進行“十五五”時期的規劃研制,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魏琪嘉:當前正是布局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窗口期。經過多年技術積累與要素沉淀,我國已具備在未來產業中“超前半步”的基礎條件。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本質上是一場“時間競賽”——若等產業趨勢完全明朗再行動,將錯失從“跟跑”轉向“領跑”的關鍵機遇。新質生產力的獨特性在于其演進路徑的高度不確定性,若預設固定技術路線,可能抑制創新活力。
因此,需以更開放的心態鼓勵經營主體探索多元路徑,例如允許企業在技術路線、應用場景上自主試錯,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創新生態。
“十五五”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更需要落實“因地制宜”原則,要聚焦技術配置的精準性與要素流動的高效性這兩大核心。技術配置要立足區域稟賦,避免同質化競爭;要素流動則需打破人才、數據、資本的壁壘,尤其要破解新興產業的“融資斷檔”難題。
當前強調“耐心資本”的核心是投資邏輯的長期性。國有資本需要在新興產業中找準定位,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托底作用。同時,要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實現資金支持方式的多元化、多樣化。例如在人工智能算法開發、低空經濟場景試驗等領域,可通過“國有資本引導+社會資本主導”模式,通過不同模式實現資源要素分階段合理配置。這種“分類施策”的資本配置策略,既能防范盲目投資導致的資源浪費,又能激活各類資本的獨特優勢,為新生產力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6064-0.html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魏琪嘉:一季度5.4%增速顯現中國經濟韌性,以“品質+創新”應對外部沖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