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4月22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2025年一季度廣東經濟運行情況。
一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525.5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1%,增速比上年全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延續邊際改善態勢。
自去年以來,廣東經濟受到多重考驗,特別是隨著全球貿易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外向型特征明顯的廣東仍面臨考驗。分析人士認為,廣東經濟增長整體呈現一條先抑后揚的U形曲線,數據背后足見經濟大省的動力強、韌性足,“三駕馬車”邊際改善態勢明顯,經濟拉升動能日益趨向高質量。
今年以來,“揚”的勢頭進一步增強,幾個信號值得關注:
首先,制造業增長4.4%,壓艙石作用突出,汽車、電子信息等萬億支柱穩健,機器人等新動能貢獻率不斷提升;
其次,投資結構優化,工業投資占固投總比重超三分之一,技改投資又占工業投資比重超三分之一;
最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大幅回暖,特別是體育娛樂等高層次消費表現亮眼,新供給拉動新需求。
此前一天召開的廣東省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強調,聚焦當前經濟突出問題靶向施策,能早則早、能快則快推出更多激勵性政策;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積極推進出口轉內銷;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強化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
一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525.51億元,延續邊際改善態勢。
事實上,改善的信號一直在增強。2024年1—4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4.4%、3.9%、3.4%、3.5%、4.1%,增速放緩的態勢從去年四季度收住,今年一季度繼續提速,整體呈現一條U形曲線。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對廣東這樣的經濟大省而言,實現4.1%的增長算得上開局良好,邊際改善態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經濟大省韌性較強。
從三大產業來看,在眾多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中,服務業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0588.53億元,占GDP的比重達65.3%,增長4.3%,增速比去年提升了2.5個百分點。其中,消費信心強勢回暖趨勢明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1.25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比1—2月加快1.5個百分點,特別是3月份社零總額同比增長5.8%。
背后得益于廣東積極落實“兩重”“兩新”政策,推動以舊換新相關品類商品零售額較快增長,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具類、通訊器材類分別增長29.1%、40.0%、42.2%、17.7%;新能源汽車商品零售額增長8.6%。
在業內人士看來,廣東促消費的最大特色是聯動制造,通過鼓勵消費帶動家電、手機、汽車等制造企業的生產。
以今年春節為例,廣東數碼市場在國補政策助推下迎來爆發式增長。蘇寧易購數據顯示,廣東區域,其手機銷量同比增長3倍,平板電腦銷售增長4倍,智能手表增幅超200%。中高端產品占比顯著提升,顯示出政策對消費升級的強力撬動。
“從消費角度看,廣東經濟邊際改善同穩就業、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系列政策組合有密切關聯,大量新就業崗位的釋放也增強了民眾的消費信心。”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分析。
除消費外,“三駕馬車”中的外貿、投資數據也呈現出了邊際改善態勢。一季度,廣東外貿出口保持穩步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2%,增速高于全國2.9個百分點;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6.2%,降幅比1—2月份收窄2.2個百分點。
一季度廣東進出口增速逐月回升,1月下降3.7%,2月、3月迅速扭負轉正,分別增長3.1%、14%。實現一季度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分析稱,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廣東外貿運行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廣東外貿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外貿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制造業底色是廣東經濟韌性的關鍵由來,它既支撐著外貿,也服務于內需。”林江認為,外貿數據的改善背后,主要是因為全球外貿商出于對特朗普政府發起關稅戰的擔憂,提前釋放了大量訂單,而廣東完整的工業體系確保能夠承接得住這一批訂單。
從投資數據看,廣東的投資結構正在出現顯著變化,資金開始從房地產等領域撤出,投入到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中。
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工業投資占比達38.0%,比重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投資增長41.0%。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7.6%,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7.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5.2%,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9.4%。
技改和設備更新投資背后是企業對于未來產業轉型的心理預期。一系列數據也表明,企業“用腳投票”,廣東企業家們正加大對制造領域的更新換代,向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投資轉型,廣東制造向“智造”轉型的信心正進一步增強。
邊際改善的大趨勢背后,消費、外貿、產業結構都在優化,從而不斷鞏固強化增長動力。
首先,從消費來看,新消費拉動作用顯現。類別上,體育娛樂用品類銷售增長36.0%,文化、體育和娛樂服務業增長13.7%;模式上,線上消費持續釋放潛力,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6.3%,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31.9%,是202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特別是,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重塑消費邏輯,帶來高質量的增長點,催動消費結構優化。這是眾多直接面向C端市場的企業在今年的感受。
超高清視頻龍頭4K花園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其C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倍,且增長面在3月還在繼續拉大。“C端很多業務通過與AI結合,把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了。”4K花園創始人兼董事長吳懿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要拉伸消費賽道,應該是“舊瓶裝新酒”,很多過時的消費場景,經AI加持變得更酷,從而聚集了人流,具備了傳播性,并進一步帶動周邊商業。
其次,外貿結構調優,一般貿易平穩增長,占比達到57.8%,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繼續保持緩慢下降的態勢。科技賦能外貿產品升級的特點明顯,一季度,廣東出口機電產品9042.7億元,增長6.6%,占廣東出口總值的67.5%。其中,電腦及其零部件、電工器材、家用電器等主要出口商品均有增長。
最重要的是,廣東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優化升級。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5.3%,分別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0個、1.4個百分點。隨著現階段優質儲備項目開工、在建項目建成,新動能效應將進一步釋放。
以汽車產業為例,今年一季度,廣東共生產了66.51萬輛汽車,其中有21.71萬輛新能源汽車,占約三分之一,后者產量同比增長29.9%,高于整體汽車產量增速30.7個百分點。具體到企業,比亞迪開年掀起“智駕平權”,一季度累計新車銷量破100萬輛,增長59.81%;小鵬建立起自動駕駛全棧自研體系,面向大模型開發了AI芯片,一季度賣出了9.4萬臺車,銷量飆升超3倍。
在機器人領域,全國每10臺工業機器人就有4臺“廣東造”,初步建立涵蓋“大腦—五官—肢體”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自動駕駛領域,廣東憑借汽車產業協同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為代表的智駕“雙子星”正實現全面領跑。今年一季度,廣東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83.5%、31.3%、10.8%。
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乃至跨界布局的結構轉型,實際折射了經濟大省應對新情況的變通性。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廣東經濟量大面廣,這會為它帶來更多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多風險和挑戰,因而也必須通過結構優化,提升抗風險能力。在謝寶劍看來,應將供給側同需求側結合起來,以需求為導向推動工業經濟發展,通過場景創新牽引新需求,深挖龐大內需,推動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同新興和未來的產業融合。
林江也表示,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給廣東帶來了新的機會,一季度的良好開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我們提前布局同AI相關的先進制造業有關,產業鏈升級初見成效,接下來,要抓住AI熱潮,繼續推動新技術落地,特別是機器人,要保持定力和耐心,敢于先行先試,假以時日,它必定會走進千家萬戶。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5884-0.html解碼粵經濟|廣東經濟一季報怎么看:邊際改善信號強,科技產業增勢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