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人的印象里,這里之前連紙巾都稀缺,現在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日,在2025年獅山鎮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廣東創興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楚慧分享了近期接待美國客戶時對方的反饋。
客戶的感受看似有些“荒誕”,但作為扎根獅山二十余年的企業負責人,高楚慧最清楚這句話的真實性,也知道這份變化的含金量。
在人來人往的南海體育中心場館內廊兩側,有一組前后對比的照片,清晰展示了變化的深刻程度:博愛湖原址是一片荒草漫卷的野地,如今碧波蕩漾,芳草菲菲;南海體育中心曾是一片泛綠的魚塘,如今變為綜合型大型場館;獅山中心城區動工儀式上斑駁的舊廠房與低矮城墻,已被交織的高架橋和超高層建筑群取代。
美國客戶的感受、跨越30年的影像,見證著獅山這個全國首個GDP超千億元的鎮崛起的全過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列為重要目標任務,各地都在探索特色路徑,“獅山經驗”或許可以加以參考。
這里沒有一線城市的光環,卻成為全國首個GDP超千億元、常住人口破百萬的鎮,連續四年蟬聯“中國鎮域高質量發展500強”榜首。兩次鎮域合并使獅山土地規模擴至330平方公里,通過招商引資培育出兩個千億產業,在佛山32個鎮街中貢獻了1/5的經濟總量。
當下,這個已到而立之年的超級大鎮又開始探索以人文經濟為核心的路徑:依托人口優勢,從人的需求和創造力出發,將人文引領和科技驅動作為兩大新動力。未來,獅山又將為同處轉型關口的中國鎮域經濟提供什么樣的“參考答案”?
從1995年建鎮起始,獅山三十年的發展恰好對應著中國鎮域經濟的幾個關鍵躍遷期:1995-2005年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階段,2005-2013年行政合并驅動的"規模擴張"時期,2013年至今注重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時期。獅山現在的規模正是在幾個階段過渡中完成。
2005年,在南海區“17變8”的并鎮舉措下,由獅山街道辦事處、官窯鎮、小塘鎮、松崗鎮整合為新獅山鎮,獅山土地擴大到258.9平方公里,成為南海區第一大鎮。2013年,南海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羅村街道與大瀝轄區內5個社區并入獅山鎮。經過兩次并鎮獅山鎮轄區面積擴展至330平方公里,約占南海區面積的1/3。
行政邊界的拓展,寄托著南海對中西部地區發展質量躍升的期待。獅山鎮兩次行政區劃調整的深層邏輯在于資源的重組:通過全域土地整備、產業鏈重構和交通動脈貫通,昔日零散的村級工業區被系統整合,騰挪出的連片產業空間,為“搬大樹”招商提供關鍵載體。
千億級汽車產業是獅山以空間重構驅動要素重組的典型代表。與茅臺鎮、長安鎮等其他千億鎮街依靠傳統特色產業壯大的路徑不同,獅山的汽車整車與零部件制造產業是“從0到n” “從無到優” 發展而成的產業集群。
2010年,一汽-大眾華南工廠簽約落戶獅山,成為彼時佛山史上最大的外資投資項目。“搬回來的大樹”不僅改寫了“廣州整車、佛山汽配”的產業分工格局,更以整車制造為支點,撬動起200余家上下游企業集聚,催生出獅山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也推動獅山現代產業體系形成。
2018年,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宣布在獅山增資擴產108億元的MEB項目。2023年3月,一汽-大眾又簽約落地新能源汽車躍階發展項目。這些都成為獅山從傳統產業賽道切換至新能源風口的有力支撐。
獅山鎮黨委書記梁覺聰現場分享了幾組數據:獅山的地區生產總值在1995年為2.81億元、2013年達到721.08億元,2024年則是1320.67億元,分別是1995年的470倍和2013年的1.83倍。工業總產值也從1995年的4.51億元增至2024年4552.62億元。
在夯實傳統制造業根基的同時,獅山依托本地創新生態開辟“第二戰場”,瞄準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圍繞“兩高四新”產業體系,成功打造了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獅山構建政產學研協同生態,通過平臺搭建、人才引育、技術轉化的系統布局,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迄今為止,獅山的各類創新平臺、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數量均居南海區第一、并且占較大比重,挺起了南海“制造業當家”的“脊梁”。
當經濟總量攀至高位,鎮域經濟的下一程,不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要尋求更高效的發展邏輯。站在新的起點上,這座超級大鎮將破題關鍵放在“人文經濟”。
據統計,獅山常住人口在2024年達到103.18萬人,分別是1995年的42倍和2013年的1.44倍,而且百萬人口中外來人口占七成。不少類似獅山的超級鎮,由于制造業集群的強勢崛起,人口虹吸效應顯著增強。然而,超常規的人口增長也增加了社會治理的難度,帶來“小馬拉大車”的現實壓力。
目前,獅山工業產值占南海過半,但依然存在“廠區連片、社區零星”的城市配套短板,使得高端人才在生活品質、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了人才的引進和留存。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需求從基本的生存需求向更高層次的配套、精神生活、品質空間需求轉變。
如何滿足這些以人為核心的新需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是獅山在城市發展中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獅山實現從“以產興城”向“以人興城”轉變的關鍵。
“在經濟體量達到一定量級之后,要想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必須回歸‘以人為本’理念,利用人文之力、科技之力推動發展邏輯之變、模式之變,讓人的全面發展與城市的進階升級同頻共振。”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表示。
人才是第一資源,產業聚、城市興,關鍵還是在于“人”。對此,獅山以人文為突破口,從“硬實力”與“軟環境”協同發力,重塑“城產人”關系。
博愛湖是經典案例之一。近日,獅山將博愛湖片區定位為“新質生產力夢工場”,重點布局無人機、無人艇、AI、智能裝備等領域,發展低空經濟,以訓代賽、以賽促產,構建研發、測試、應用等全鏈條的生態圈。
按照規劃,新質生產力夢工場啟動區位于博愛湖北區左岸50畝,其東側坐享一線湖景,西側就是興業路、廣佛肇軌道交通獅山站(灣區一號地鐵);南面是即將建成的博愛湖國家體育公園,環境優美、位置優越。啟動區將開發建設新興產業培訓總部基地、產業研發辦公、人才公寓,同時配置科技金融及生活配套等服務設施,計劃上半年完成推出。
博愛湖片區建設提速,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硬件設施水平,更為高端人才和創新型企業提供了優質的發展空間。
在“軟環境”營造上,獅山發布“獅創”12條,以“筑巢引鳳、創新驅動、成長護航、安居樂業”四大舉措為核心,構建了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通過提供近8萬平方米的優質公有載體、釋放120萬平方米的人才燈塔產業園空間,以及建立招才引智和企業服務機制、探索“獅創”人才科創基金等措施,獅山為人才團隊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
同時,獅山還打造“掂水”服務標準,出臺《獅山鎮人才科創行動計劃》和《獅山鎮公有企業支持人才團隊發展扶持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了人才科創體系。
“作為產業大鎮,如何破解產業及社會治理之困,我們一直在探路前行。”梁覺聰說。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2967-0.html從“紙巾都稀缺”到全國首個千億鎮:佛山獅山鎮“產城人文”進化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