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3日,在德國柏林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總部,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向支持者致意。圖/新華社
“世界不會等待德國,我們必須迅速具備執政能力。”
當地時間2月23日傍晚,德國新一屆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出爐后,德國基民盟主席、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在柏林的競選慶祝活動上宣布贏得選舉,并呼吁盡快組成新政府,承諾將確保德國重新回到穩定、高效的治理軌道上來。
德國現任總理、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朔爾茨則承認選舉失利,稱“這是一個痛苦的選舉結果,也是一場選舉失敗”,同時向默茨的勝選表示祝賀。
這是一場在多重危機下舉行的大選,歐洲正面臨地緣政治挑戰,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的一系列動作,劇烈沖擊歐美傳統盟友關系。在此現實背景下,此次大選將如何改變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如何組建,德國未來之路在何方?這些議題都備受關注。
畢竟,德國是歐盟的最大經濟體,作為歐盟發動機,德國也一直扮演著歐洲發言人的角色,在此歷史關鍵時刻,德國新政府的組成將一定程度左右德國乃至歐洲的未來發展方向。正因此,默茨剛剛勝選就表達了“世界不會等待德國”的緊迫感。
兩大民粹政黨崛起
此次提前舉行的聯邦大選,整體歸因為德國經濟在多重危機的沖擊下持續下滑,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社會沖突和暴力事件增多,民生不良,昔日的歐洲強國實力已不如從前。
更直接的原因則是,“交通燈”政府中多數內閣成員缺乏執政經驗,矛盾不斷,三大執政黨在去年歐洲大選和東部德國三州選舉中連連失利,最終因自民黨的提前退出而導致政府破裂。
此次大選統計數據顯示,傳統建制派政黨受到巨大沖擊,默茨領導下的基民盟/基社盟獲得28.5%的選票,雖比上次大選增加4.4%,贏得了組閣權,但未達到預設超過30%的目標。
執政不到一屆的社民黨,僅獲得16.4%的選票,比上屆大選少9.3%,創下歷史新低。原交通燈政府中的綠黨獲得11.6%的支持率,比三年半前略少3.1%,但提前退出交通燈政府的自民黨僅獲得4.3%的支持率,比上屆大選銳減7.1%,無緣新一屆議會。
與此同時,兩大民粹主義政黨異軍突起。尤其是,2013年因歐債危機創建的極右翼選擇黨,歷史性地贏得了20.8%的支持率,在短短三年半時間里翻了一番。左翼黨在大選前通過改選黨主席和利用自媒體贏得8.8%選票,也比三年半前增加了3.9%。
2024年1月從左翼黨分化成立的瓦盟,以4.97%的微弱劣勢與聯邦議院失之交臂;代表丹麥少數民族的“南石勒蘇益格北部選舉協會”則通過贏得一個直選名額按特例留在聯邦議院。
總體來看,在新一屆聯邦議院中,德國政黨碎片化發展態勢有所緩解,核心政黨從原7個減至5個。根據2023年3月出臺的新《選舉法》,聯邦議院的規模也將大大縮小,從原736個席位減至630個。但政黨極端化現象依然存在并得到加強,從而對未來政府和議會工作將帶來巨大挑戰。
三種組閣可能性
“二戰”后,聯邦德國引進議會內閣制,規定聯邦議院在五大憲政機構中享有最高和最多權限,由民眾直選產生。同時,總理作為政府首腦由議會選舉產生,須對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監督,但享有“大政方針權”,必要時可通過“信任案”來督促議會支持其工作或提前解散議會。
反之,議會可通過“建設性不信任案”來提前罷免總理,但同時要求提出一名可得到議會多數認同的新總理候選人。但此次提前大選,卻并非源于議會對總理提出不信任案,反映出聯盟黨作為議會內最大反對黨,內部尚缺乏可與朔爾茨角逐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大選前的民調也顯示,現年69歲的默茨在四大總理候選人中雖排列第一,但支持率僅為28%,未超過半數。
作為總理候選人,默茨與默克爾、朔爾茨的風格截然不同,屬于外向型政治家,率真大膽,富有冒險精神,但無執政經驗,并被視為主觀意志強、缺乏政治家必要的沉穩。
此次聯盟黨順利獲勝,也得益于基民盟的姐妹黨基社盟獲票頗多、其黨主席和巴伐利亞州州長索爾德的全力支持。目前,如何順利組閣和實現默茨的總理夢,依然存在諸多懸念。
從大選結果看,未來組閣存在三種可能性。一是聯盟黨與社民黨組成傳統的黑紅政黨,兩黨在議會中擁有328個席位,比規定必要半數多12個。但兩黨在移民、經濟、社會、民生和外交政策方面存在較大分歧,組閣能否成功存疑。
第二選項是聯盟黨與社民黨及綠黨組成“肯尼亞政府”。這種模式可擁有議會中413個席位,在推進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的修憲和重大改革決策時易掌握主動。
但綠黨的經濟與外交政策曾頻頻遭到聯盟黨成員的詬病,聯合組閣矛盾紛爭難以避免。另三黨組閣,也易造成聯盟黨取代自民黨、延續原交通燈政府之嫌疑,從而造成出師不利。
最后,則是接受選擇黨拋來的橄欖樹,組建黑藍政府。然而,大選前,默茨無視“二戰”后多年來不與極右翼政黨合作的禁忌,不惜借助選擇黨之力在議會推進嚴控難民的《五點計劃》及相關法案,引發全國性抗議潮。一位奧斯威辛受害者,甚至公開退回“聯邦十字勛章”以表不滿。
為此,默茨在后期競選過程中20多次堅稱不會與選擇黨合作,而是將通過善政來遏制極右翼勢力的崛起。那么,組成傳統的“大聯合政府”就成了目前的唯一選項。
四重考驗要應對
目前,德國內困外憂,快速組建新政府,回應時代之問,解決時代轉折派生的一系列棘手問題,塑造一個新德國,顯得刻不容緩。
根據默茨的最新表態,新政府有望在四月復活節前組建成功。為了謀求與社民黨的合作,默茨也表示愿意調整原聯盟黨在競選時設定的政策綱領。
總體看來,未來新政府是否順利組建和贏得公信力,取決于能否有效應對四重現實考驗,而首先就是新政府的人員結構和權力分配。
朔爾茨政府三黨合作,內閣成員年輕且大多缺乏執政經驗,面臨棘手問題時頻頻出現意見分歧并外顯曝光。因此,選拔政治精英和專家型人才,維護兩黨的平等伙伴關系,是有效開展組閣談判和順利執政的重要前提。
其次則是經濟復蘇和民生改善方案。大選前,默茨提出了2%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具體采取何種政策措施,聯盟黨和社會黨有著不同的設想,相關費用開支也大相徑庭,必將成為組閣談判的重中之重。
第三是國內更為棘手的移民和難民問題。近年來,德國境內外來人員不斷增加,其中不少來自戰亂地區,給德國社會帶來了深度不安。部分難民享有準公民待遇,也造成尤其是陷入社會低層的德國公民的不滿。但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德國未來依然需要外來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
早在2000年,針對多元文化社會的矛盾,右翼保守派的默茨曾發起有關“主導文化”的討論。未來如何在歐盟層面加速難民數據的電子化聯網,及時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并從外圍解決難民問題,同時促進移民的積極融入,將成為保障德國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遏制選擇黨在東部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的關鍵。
最后,迫在眉睫的挑戰是外交與安全政策規劃。“特朗普2.0”時代,跨大西洋關系再次出現的危機賦予了德國成為歐洲乃至全球新秩序重要“建構大國”的獨特機遇。未來在解決俄烏沖突、組建歐洲軍團和實現歐洲戰略自主方面,既需要默茨團隊的魄力和智慧,也依附于德國的經濟實力、歷史認知和對后冷戰時期歐洲格局的整體構想。
目前,為了不依附美國,保障國防建設不受國內經濟衰弱的影響,聯盟黨已同意社民黨提出的設立特殊軍備基金的建議。未來如何利用德法波“魏瑪三角”合作關系,推進歐洲一體化深化,并在多極世界中與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及歷史背景的國家開展有效合作,是促進提升德國在歐洲和全球話語權與影響力的核心。
此次大選后出現的新政治格局,不僅將決定德國自身命運走向,也將影響歐洲的未來發展。即將開啟的組閣談判能否促進兩大黨最大化合作,避免重新大選或再現類似魏瑪共和國后期悲劇,將成為默茨政治能力的試金石,也決定他最終能否順利當選總理。
撰稿 / 孟虹(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楊利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3097-0.html“世界不會等待德國”,大選將如何改變德國?| 京釀館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