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公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規定未來基金經理薪酬將與基金業績偏離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掛鉤,這無疑在業內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距離《行動方案》公布一周有余,基金公司采取應對措施了嗎?
Wind數據顯示,5月7日~16日共有11只基金變更業績比較基準,數量與此前幾周相比沒有明顯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日~5月16日期間,共有119只基金宣布變更業績比較基準,數量較去年同比翻了近兩倍。
同時,市場對于公募下一步行動及其影響已有諸多猜測。比如國金證券(600109.SH)研報指出,《行動方案》將產品偏離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與基金經理薪酬掛鉤后,最簡單的做法是關注與基準相近的行業權重,以及通過投資行業權重股獲取與行業指數相近的收益。在本周大金融板塊突然拉升時,也有多方觀點猜測是公募為應對《行動方案》而提前加倉這一低配板塊,進而導致的市場異動。
但是多家基金公司表示,目前并沒有大動作調倉,《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制定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現在正在等待該指引落地。
年內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的產品同比翻了近2倍
Wind數據顯示,《行動方案》公布至5月16日,宣布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共11只,相較于此前幾周并沒有明顯增多。部分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公司向銀柿財經表示,此舉是為了以更科學、合理的業績比較基準評價本基金的業績表現。
從業績比較基準前后變化來看,部分基金此前的業績比較基準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此次修改“糾偏”意味明顯。比如廣發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作為一只北交所主題基金,修改前業績比較基準中北交所相關指數“含量”卻為零。
雖然新規出爐僅一周多時間,但是華創證券研報指出,監管層面對于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改革一直“箭在弦上”,早在2018年就已有動作。本次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即將落地,是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也與過往的監管導向與監管動作相一致。
業內似乎也早就感受到了“水溫”的變化,并加快了修改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動作。Wind數據顯示,2024年1月1日~5月16日,共有68只基金修改業績比較基準,而今年同期有119只基金變更了業績比較基準,數量較去年同比翻了近2倍。
在這些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中,有43只基金原來的業績比較基準包含滬深300指數,其中32只修改后卻明顯降低了滬深300指數的權重,甚至直接將滬深300指數從新的業績比較基準中剔除出去。
比如富榮價值精選混合,其原來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上證國債指數收益率*45.0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55.00%”,修改后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中債綜合全價(總值)指數收益率*80.00%+中證可轉換債券指數收益率*20.00%”。
數據顯示,本次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確實起到了一定“糾偏”的作用。以今年1月2日宣布修改業績比較基準的匯添富北交所創新精選兩年定開混合為例。該基金2024年四季報顯示,當年四季度該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為3.46%,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28.11%,二者差距為24.65%。2025年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為18.50%,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24.43%,二者差距大幅縮小至5.93%。
業績比較基準為何成為“風暴中心”?
為何這次改革,監管部門會著重強調基金業績必須向業績比較基準靠攏,甚至將基金經理薪酬與二者偏離程度掛鉤?根本原因在于,當前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并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方面,當前基金在選擇業績比較基準時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傾向。財通證券(601108.SH)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美岑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以滬深300、中證800、中證500為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規模合計約2.5萬億元,占全部主動基金的71%。其中以滬深300為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數量最多,在主動權益基金中占比達48%。
另一方面,業績比較基準對基金運作的約束力十分有限,導致其未能有效發揮幫助投資者大致了解基金主要投資方向、資產配置結構和風險收益水平等作用。
有基金經理坦言,過去在行業里,業績比較基準對于ETF、指數增強、行業主題這三類基金的約束性還是比較強的,但主動管理型產品大多數還是更看重業績排名。
這種對排名的追逐,使得大部分產品去追逐熱門題材和行業,選股大幅偏離基準。中金公司(601995.SH)研報顯示,從持股偏離度來看,以滬深300為業績比較基準的主動權益基金2024年年報顯示,絕大部分基金相較300指數的持股偏離超出30%,更有6%的產品超出50%。
更尷尬的是持股偏離基準同時還大幅跑輸基準。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其統計了全部主動權益基金近1年、近3年與近5年的年化跟蹤誤差,業績偏離在10%~20%區間內的基金占比分別為55.9%、62.8%和70.2%,而三個時間段內業績偏離低于10%的產品占比均不足三成,更有部分產品跟蹤偏離超出30%。
這種持股和業績雙雙偏離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不僅給投資者選擇基金造成了困難,還讓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很差,經常出現“一買就虧”的情形,嚴重削弱了投資者對公募行業的信任水平。
業內人士:細則制定難度大
綜合多家公募基金的反饋,目前業內仍在等待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的出臺,并未進行大動作調倉。
某基金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銀柿財經,在《行動方案》發布后,他們已初步自查旗下基金是否存在風格大幅偏離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進一步的整改工作公司將依據監管指導意見開展。
“將基金業績與基準的偏離程度與基金經理薪酬掛鉤,或許從一定程度上能讓基金經理在選擇業績比較基準時更加謹慎,在投資時減少賭性。但如要提高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力,更多還是要從基金合同條款、投資風控、基金評價等環節實施配套措施。”該負責人表示。
此次監管部門強化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力這一舉措,在海外市場已有先例。
華創證券研報顯示,1993年美國證監會發布的《共同基金業績與投資組合管理人披露規則》首次要求共同基金在招募說明書中披露與寬基指數的業績對比,此后還數次對這一規則進行修改,以確保基金有關數據的披露更全面、更透明。
2020年12月,美國證監會推出的《投資顧問市場營銷規則》規定,投資顧問僅展示收益而無視指數基準表現的情況存在虛假陳述嫌疑,推薦采用相關指數或基準作為比較,披露其投資業績。
華創證券認為,過去我國在基金業績比較基準適用過程中,不管從基金管理人還是從投資者角度看,對業績比較基準的重視程度不夠。本次《行動方案》對業績比較基準的改革方向與成熟市場和行業標準接近,旨在更好發揮業績比較基準作為基金投資的“錨”和“尺”的作用。
“更關鍵的是下一步行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制定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明確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修改、披露、持續評估及糾偏機制,這個指引更值得關注,制定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比如絕對收益策略怎么定基準?一位基金經理管理多只產品,有的跑贏基準,有的沒跑贏該怎么算?三年沒跑贏能不能改業績比較基準?需要考量的細節非常多。”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9405-0.html年內改比較基準的基金數量同比增近兩倍,公募正在忙著“糾偏”?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